鹧鸪天.蒋三松风雨归渔图

芦长苇短挂青枫。墨泼毫狂染用烘。

半壁藤萝雄水口,一天风雨急渔翁。

蓑笠重,钓竿濛。不教工处是真工。

市客误猜陈万里,惟予认得蒋三松。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鉴赏

这首《鹧鸪天·蒋三松风雨归渔图》由明代诗人徐渭所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风雨归渔图景。诗中以芦苇、青枫、藤萝、风雨、渔翁、蓑笠、钓竿等元素,构建出一幅充满动态与情感的画面。

首句“芦长苇短挂青枫”,以芦苇与青枫的对比,营造出一种自然界的和谐与对比之美。芦苇的长与青枫的短,形成视觉上的张力,同时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界的丰富多样性。

“墨泼毫狂染用烘”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画家在创作时的激情与投入,仿佛墨汁在宣纸上狂放地挥洒,色彩斑斓,展现出艺术创作的热烈氛围。

接着,“半壁藤萝雄水口,一天风雨急渔翁”两句,将画面推向高潮。藤萝覆盖的半壁山崖,与水口相接,构成了一种险峻而壮丽的景象;而风雨中的渔翁,独自在江面上捕鱼,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威力,也凸显了渔翁的坚韧与勇敢。

“蓑笠重,钓竿濛”描绘了渔翁归来的场景,蓑衣和斗笠虽然沉重,但并未影响他悠然自得的心情;钓竿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一天的收获与故事。

最后,“不教工处是真工。市客误猜陈万里,惟予认得蒋三松”表达了对艺术真谛的理解和对蒋三松画作的独到见解。诗人认为真正的艺术价值并不在于表面的技巧或华丽,而在于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和深刻内涵。市井之人可能无法理解这种艺术的真正价值,只有少数人能够欣赏并认识到其中的精髓。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力量,也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特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收录诗词(1576)

徐渭(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 号:天池山人
  • 籍贯: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
  • 生卒年:1521—1593

相关古诗词

鹊踏花翻.美人解

锣鼓声频,街坊眼慢,不知怎上高高骑。

生来少骨多筋,软陡腾翻,依稀略借鞍和辔。

作时鹘打雪风天,停犹燕掠桃花地。

下地不动,些儿珠翠,堪描耐舞军装伎。

多少柳外妖娇,楼中笑指,颠倒金钗坠。

无端归路又逢谁,斜阳系马陪他醉。

形式: 押[寘]韵

凤凰台上忆吹箫.画中侧面琵琶美人

湖石阴中,栟榈影外,天然一个宫娃。

悄无人与共,自弄琵琶。

拨扫忽成抖擞,恍摇却、钿翠鬟雅。

如花畔,蜂撩未定,战杀其花。

匀搽梨腮双靥,那半面,刚被这半面相遮。

问何时展过,得见些些。

除是递将红叶,应回流水之涯。

俄成讶,缘来画也,一笑看差。

形式: 词牌: 凤凰台上忆吹箫 押[麻]韵

禽言(其二)

泥滑滑兮行不得,郭公提壶劝君吃。

脱却布裤涉水难,不如归去聊安息。

形式: 古风

送诸公子北试

不恋下邑芹,耸身务皇学。

鎗然赴北征,翩翩出西郭。

棘丛条渐辞,梅边手堪握。

无书报南宫,深恐涴经幄。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