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陈宪大夫挽词二首(其一)

一时冠盖盛临川,直亮推公益友先。

淡泊朱丝初少味,萧疏翠竹久弥鲜。

崎岖处世曾何病,奔走成功亦偶然。

天理更疏终不失,雍雍今见子孙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一时名流聚集如江河,直亮推崇公益为先。
清心寡欲的琴声起初平淡,稀疏的绿竹长久更显鲜亮。
在艰难生活中他未曾受挫,取得成就也是偶然的机缘。
遵循天道虽然看似疏离,但最终不会失去,如今子孙贤良可见。

注释

一时:当时。
冠盖:指官员和士绅。
盛临川:众多名流聚集。
直亮:人名,这里指有直率明亮品格的人。
公益:公共利益。
友先:倡导公益走在前面。
淡泊:清心寡欲。
朱丝:红色的琴弦,比喻琴声。
少味:缺乏韵味。
翠竹:青翠的竹子,象征高洁。
弥鲜:更加鲜明。
崎岖:艰难困苦。
处世:生活。
曾何病:未曾受过困扰。
奔走:努力奋斗。
偶然:意外的机遇。
天理:自然法则或道德原则。
更疏:看似疏远。
不失:不会失去。
子孙贤:子孙贤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为陈宪大夫所作的挽词之一,表达了对故人的敬仰和对其品德的赞美。首句“一时冠盖盛临川”描绘了陈宪大夫生前名望显赫,宾客如云的景象,显示了他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次句“直亮推公益友先”赞扬了他正直无私,以公益为先的高尚品质。

第三句“淡泊朱丝初少味”暗示陈宪大夫不追求物质享受,生活简朴,这使得他的精神世界更为丰富。第四句“萧疏翠竹久弥鲜”则以翠竹的坚韧和清雅比喻他的品性,即使岁月流转,其人格魅力依然鲜明。

第五句“崎岖处世曾何病”称赞他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坚韧,无畏困难。最后一句“奔走成功亦偶然”表达对他取得成就并非全靠侥幸,而是凭借勤奋与坚持的看法,同时也暗含对其一生努力的认可。

结尾两句“天理更疏终不失,雍雍今见子孙贤”寓意陈宪大夫遵循天道,人品端正,子孙也因此受益,展现出家族的繁荣和美德传承。整首诗通过描绘陈宪大夫的生平事迹和品格,表达了对他的深深怀念和敬仰。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养竹

病竹养经年,生笋大如母。

初番放出林,末番任供口。

欲求五寸围,更听三年后。

萧疏尽椽桷,无复堪作帚。

吾庐适营葺,便可开户牖。

秀色到衣冠,清风荡尘垢。

物生恨失养,养至无不厚。

斧斤日摧剥,阴阳自难救。

闲居玩草木,农圃即师友。

养人如养竹,举目皆孝秀。

形式: 古风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其一)

人生本无有,众幻妄聚耳。

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

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

忽去未免悲,欣成要矜毁。

君家两岁儿,毕竟何自始。

变化违初心,涕泗剧翻水。

吾侪近始悟,造物聊复试。

道力竟未完,聪明信难恃。

形式: 古风

南康阻风游东寺

欲涉彭蠡湖,南风未相许。

扁舟厌摇荡,古寺慰行旅。

重湖面南轩,惊浪卷前浦。

霏微雪阵散,颠倒玉山舞。

一风辄九日,未悉土囊怒。

百里断行舟,仰看飞鸿度。

故人念征役,一饭语平素。

竹色净飞涛,松声乱秋雨。

我生足忧患,十载不安处。

南北已兼忘,迟速何须数。

形式: 古风

南窗

京师三日雪,雪尽泥方深。

闭门谢还往,不闻车马音。

西斋书帙乱,南窗初日升。

展转守床榻,欲起复不能。

开户失琼玉,满阶松竹阴。

客从远方来,疑我何苦心。

疏拙自当尔,有酒聊共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