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厓山大忠祠诗四首》中的第二首。全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与反思,表达了对古代忠臣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国家兴衰的感慨。
首句“汴城杭郭总丘墟”,以“丘墟”二字形象地描绘了昔日繁华的汴京和杭州如今只剩下荒凉废墟的景象,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时间的无情。接着,“三百年来此卜居”则点明了时间跨度,强调了这种变化的长久性。
“海内山河非汉有,岭南民物是周馀。”这两句通过对比,指出中原地区不再是汉朝的领土,而岭南地区则保留着周朝时期的遗存,暗含了对国家版图变化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地域文化传承的差异。
“行宫草草慈元殿,讲幄勤勤大学书。”这里通过描述行宫的简陋和教育的勤奋,展现了古代君主在艰难时期仍不忘教育和治理国家的决心,体现了对古代帝王勤政爱民精神的赞美。
最后,“辛苦相臣经国念,有才无命欲何如。”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辅佐君王的宰相们在国家治理中付出辛劳却命运多舛的同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思考:即使有才华和努力,但若无天命或运气相助,又将如何?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遗迹的描写和对古代忠臣的缅怀,深刻地探讨了国家兴衰、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