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何吾驺所作的《瞻礼能祖肉身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中描绘了对能祖肉身的瞻仰与思考,充满了禅宗的哲理意味。
首句“西来真面目”,以“西来”暗示能祖来自西方,而“真面目”则指其真实的身份或本性。这句诗表达了对能祖身份的尊敬与好奇。
“寂后尚留身”一句,通过“寂”字,暗示能祖已经证得涅槃,进入了寂静的状态,但其肉体仍然存在。这种现象在佛教中被称为“肉身不坏”,体现了对能祖成就的赞叹。
“万劫何曾变”强调了能祖肉体的恒久不变,即使经历了无数劫难,其形态依旧如初,象征着永恒与不变的真理。
“真空不碍尘”则是禅宗思想的体现,意思是虽然能祖达到了空无(真空)的境界,但并不妨碍他与世间的尘埃(事物)相接触,说明了高深的智慧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
“风幡如在眼,菜肉若为陈”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禅宗的见性成佛之道。风动幡动,心不动,指的是外在世界的变动并不能影响内心的平静;菜肉之分,比喻世俗的分别心,真正的修行者应超越这些分别,达到平等无我的境界。
“一段和光意,于兹欲度人”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瞻仰能祖的肉身,领悟到和光同尘的智慧,从而引导他人走向觉悟之路。这里的“和光”意味着与世间万物和谐共处,不显特殊,而“度人”则是指帮助他人解脱苦难,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能祖肉身的瞻仰,展现了深刻的禅宗哲学思考,以及对众生的慈悲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