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二)御沟

渺渺金河涨欲平,数支分绿报清明。

常萦辇路漂花去,更引流杯送酒行。

静见金舆穿树影,清含玉漏过墙声。

衰颜一照自多感,回首江南春水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宽广的金色河流水位上涨,几枝柳条泛绿预示着清明的到来。
常常伴随车驾路径,柳絮飘散,还用来给饮酒的人送行。
静静地看到金制的车辆穿过树影,清澈的声音包含在滴答的玉漏声中穿过墙壁。
照镜子看到衰老的容颜,不禁感慨万分,回望江南,春天的江水又泛起涟漪。

注释

渺渺:形容水势宽广。
金河:金色的河流,可能指黄河或寓意皇家的河。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有扫墓和踏青的习俗。
辇路:古代皇帝出行的道路。
漂花:柳絮随风飘落。
引流杯:用以引酒的器具,可能指酒杯。
金舆:华丽的车辆,代指皇帝或贵人的车驾。
穿树影:车辆穿过树荫。
玉漏:古代计时器,用玉制成,滴水声象征时间流逝。
墙声:墙壁传来的滴水声。
衰颜:衰老的容颜。
多感:感触很多,感慨万分。
江南:中国南方地区,这里可能指诗人故乡或想象中的美景。
春水生:春天江水上涨。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游宴景象的诗篇,通过精致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感悟。

开篇“渺渺金河涨欲平”一句,以“渺渺”的水面描绘出河流舒缓宽广的意象,“涨欲平”则透露出春天水位上升却未至喧嚣之势,预示着季节的更迭与生机。紧接着“数支分绿报清明”不仅勾勒出柳条随风轻摇的情景,而且通过“报清明”,暗示了时序已至春末或将入夏初,万物复苏之际。

第三句“常萦辇路漂花去,更引流杯送酒行”,诗人以“常萦”形容树木繁茂的景象,“辇路漂花去”则是春风吹拂下的花瓣随车轮滚动而去,表现出一种生生不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画面。后半句中的“流杯送酒行”,既描绘了游宴之乐,也隐含着诗人对生活闲适享受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静见金舆穿树影,清含玉漏过墙声”更显得宁静而富有层次。其中“静见金舆穿树影”,通过“静见”二字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气氛,而“金舆”则可能指代官船或贵族所乘之物,穿梭于树荫之间,展现了春日游宴的舒适与尊贵。紧接着“清含玉漏过墙声”,不仅塑造了一种超脱尘世、静谧深邃的氛围,而且通过“玉漏”这一精致物象,更增添了一份高雅。

末了两句“衰颜一照自多感,回首江南春水生”,诗人在这里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以“衰颜”表达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与心中的感触,而“一照”则是指诗人偶尔抬头望向自然之美,引发内心深处的共鸣。最后“回首江南春水生”,不仅通过对故土江南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景象的怀念,也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机与美好意象的春日世界,同时也透露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沉思。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忆汉上旧居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五)上巳闻苑中乐声书事

苑中谁得从春游,想见渐台瓦欲流。

御水曲随花影转,宫云低绕乐声留。

年华未破清明节,日暮初回祓禊舟。

更觉至尊思虑远,不应全为拙倡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六)用乐道舍人韵书十日事呈乐道舍人圣从待制

东门人物乱如麻,想见新鞯照路华。

午鼓已传三刻漏,从官初赐一杯茶。

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前听卖花。

归去莫言天上事,但知呼客饮流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四)后苑详定书怀

文墨由来妙禁中,家传岂独赋河东。

平生听想风声早,数日追随笑语同。

御水新如鸭头绿,宫花更有鹤翎红。

看花弄水聊为乐,不晚朝廷相弱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