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书

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

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

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

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

猛士不敢当,儒生横义旗。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

新造势尚弱,胡为力未衰。

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

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

鲁公不死敌,天下皆熙熙。

奈何不爱死,再使踏鲸鳍。

公固不畏死,吾实悲当时。

缅邈念高谊,惜哉我生迟。

近日见异说,不知作者谁。

云公本不死,此事亦已奇。

大抵天下心,人人属公思。

加以不死状,慰此苦叹悲。

我欲哭公墓,莽莽不可知。

爱其平生迹,往往或孑遗。

此字出公手,一见减叹咨。

使公不善书,笔墨纷讹痴。

思其平生事,岂忍弃路歧。

况此字颇怪,堂堂伟形仪。

骏极有深稳,骨老成支离。

点画乃应和,关连不相违。

有如一人身,鼻口耳目眉。

彼此异状貌,各自相结维。

离离天上星,分如不相持。

左右自缀会,或作斗与箕。

骨严体端重,安置无攲危。

篆鼎兀大腹,高屋无弱楣。

古器合尺度,法相应矩规。

想其始下笔,庄重不自卑。

虞柳岂不好,结束烦絷羁。

笔法未离俗,庸手尚敢窥。

自我见此字,得纸无所施。

一车会百木,后斤斧易为。

团团彼明月,欲画形终非。

谁知忠义心,馀力尚及斯。

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

形式: 古风

翻译

任凭你从北方来,手中拿着《邠州碑》。
因为这是鲁公的手笔,赠予我,我欣然接受。
鲁公真是豪杰,胸怀慷慨,忠诚且有义气。
回忆天宝末年,渔阳之乱爆发。
英勇之士不敢抵挡,文人也挥舞义旗抗争。
他的感召力覆盖数十郡,与羌夷对抗。
新政权势力尚弱,为何敌人力量还未衰退。
用兵未能获胜,令人叹息命运奇特。
杲兄在常山牺牲,烈士们的泪水湿透脸颊。
若鲁公不死于敌手,天下将一片安宁。
为何他不愿舍生,再次踏上危险之路。
鲁公本就不怕死,我却为那时的他悲伤。
怀念他的高尚情谊,可惜我生得太晚。
最近听说奇异的说法,不知出自何人。
有人说鲁公并未真正去世,这同样令人惊奇。
大概天下人心,都期待鲁公归来。
加上他未死的形象,安慰了人们的哀痛。
我想去他的墓前哭泣,但墓地茫茫无踪。
我珍爱他的生平事迹,遗物常常让我想起。
这个字出自他的手笔,一看就让人感叹。
假使他书法不佳,那字迹混乱不堪。
想到他一生的事迹,怎忍心丢弃他的作品。
更何况这个字形奇特,堂堂正正,气势非凡。
线条深沉稳重,骨节分明而有力。
笔画相互呼应,结构紧密而不失协调。
仿佛一个人的身体,五官各具特色。
虽然形态各异,却又相互关联。
如同天上的星星,看似分散却有序排列。
它们自行组合,有时像斗,有时像箕。
骨骼严谨,整体端庄,没有倾斜摇摆。
篆书的鼎字圆润饱满,屋顶稳固无损。
古器的风格符合尺寸,规矩严谨。
想象他落笔时,庄重而不失谦逊。
虞柳的笔法虽好,但束缚繁复。
他的笔法并未脱离世俗,但庸手也不敢轻视。
自从见到这个字,我找纸都找不到合适的。
一幅字就像汇集百木,斧头砍削变得简单。
明亮的月亮难以描绘,无法捕捉其形。
谁能想到,他的忠义之心,还余力于此。
因此这几幅纸,让我深深感叹。

注释

邠州碑:鲁公的作品。
鲁公:指某位历史人物,可能具有豪杰之称。
渔阳师:指天宝末年的渔阳之乱。
烈士:指忠诚勇敢的人。
鲸鳍:比喻危险的境地。
篆鼎:古代的一种篆书字体。
虞柳:可能是某位书法家的名字。
庸手:技艺平庸的人。
团团:形容明亮的样子。
忠义心:忠诚和正义的心。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苏洵)的作品,名为《 颜鲁公笔力歌》。诗中赞美了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风格和人品。

诗中的“任君北方来,手出《邠州碑》”一句表明颜真卿的书法作品如同珍贵的遗产,而“为是鲁公写,遗我我不辞”则强调了这份遗产的重要性及作者对其尊崇之情。

接下来的“鲁公实豪杰,慷慨忠义姿。忆在天宝末,变起渔阳师。”几句,描绘了颜真卿不仅书法上造诣,而且品格高尚,在唐代安史之乱中表现出了他的忠诚和勇敢。

“感激数十郡,连衡斗羌夷。新造势尚弱,胡为力未衰。”诗人通过这些句子,表达了颜真卿在变乱中的影响力,以及他不屈的意志。

随后的“用兵竟不胜,叹息真数奇。杲兄死常山,烈士泪满颐。”则描述了战争的失败和对英雄之死的哀悼。

接下来的部分,诗人赞美颜真卿的坚韧不拔,以及他书法上的卓越成就,并通过对比天文、器物等,形象地描绘出颜真卿笔下的碑文如同一件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

最后,“谁知忠义心,馀力尚及斯。因此数幅纸,使我重叹嘻。”诗人通过这几句,表达了对颜真卿忠诚之心和书法成就的深深赞赏,以及这种精神力量对后人的持续影响。

整首诗不仅是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的一种颂扬,更是对其忠义品格的高度评价。通过对比和形象的运用,苏轼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前贤的崇敬之情。

收录诗词(53)

苏洵(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 字:明允
  • 生卒年:1009年-1066年

相关古诗词

襄阳怀古

我行襄阳野,山色向人明。

何以洗怀抱,悠哉汉水清。

辽辽岘山道,千载几人行。

踏尽山上土,山腰为之平。

道逢堕泪碣,不觉涕亦零。

借问羊叔子,何异葛孔明。

今人固已远,谁识前辈情。

朅来万山下,潭水转相萦。

水深不见底,中有杜预铭。

潭水竟未涸,后世自知名。

成功本无敌,好誉真儒生。

自从三子亡,草中无豪英。

聊登岘山首,泪与汉流倾。

形式: 古风

藤樽

枯藤生幽谷,蹙缩似无材。

不意犹为累,刳中作酒杯。

君知我好异,赠我酌村醅。

衰意方多感,为君当数开。

藤樽结如螺,村酒绿如水。

开樽自献酬,竟日成野醉。

青莎可为席,白石可为几。

何当酌清泉,永以思君子。

形式: 古风

云兴于山

云兴于山,霿霿为雾。匪山不仁,天实不顾。

山川我享,为我百诉。岂不畏天,哀此下土。

班班鸤鸠,谷谷晨号。天乎未雨,余不告劳。

谁为山川,不如羽毛。

形式: 四言诗

有触者犊

有触者犊,再箠不却。为子已触,安所置角。

天实畀我,子欲已我。恶我所为,盍夺我有。

子欲不触,盍索之笠。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