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去曹南连得江晁书因叹存没诸友遂成长韵

西风脱残暑,我病不自聊。

吏舍少还往,亦复长蓬蒿。

欣然脱帽去,念此非一朝。

阳翟未遽往,宁陵虚见招。

初无食息地,未免柴水劳。

故人数遗书,尚有江与晁。

穷途感节义,俗耳受风骚。

向来相知人,昔盛今寂寥。

落日送汪谢,荒小留老饶。

关侯最杰立,亦以膏自烧。

后生有向子,更尽儿女娇。

出门天夺之,不令上云霄。

坐看朋友泪,未减春秋褒。

怪我但羸疾,误蒙风雨摇。

日月费奔走,文章勤琢雕。

会须领妻子,更欲投吾曹。

耆旧唤归隐,诸公怜久要。

出同赴鸡黍,归但守箪瓢。

相将访云山,所至杂渔樵。

还当古渡口,卧听西江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待。诗中充满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对朋友离散的哀伤,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首句“西风脱残暑”,描绘了秋风送爽,暑气消散的景象,也暗示着季节的更替,生命的轮回。接着,“我病不自聊”表达了诗人的身体不适和内心的孤独,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吏舍少还往,亦复长蓬蒿”描述了官场生活的单调乏味,以及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接下来,“欣然脱帽去,念此非一朝”则表达了诗人对摆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渴望。

“阳翟未遽往,宁陵虚见招”通过地点的转换,反映了诗人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初无食息地,未免柴水劳”则体现了诗人对生活艰辛的感慨。

“故人数遗书,尚有江与晁”提到朋友的书信,展现了友情的温暖和支持。“穷途感节义,俗耳受风骚”表达了诗人对高尚情操的赞美和对世俗的批判。

“向来相知人,昔盛今寂寥”感叹了朋友间的聚散离合,岁月无情。“落日送汪谢,荒小留老饶”描绘了送别场景,充满了离愁别绪。“关侯最杰立,亦以膏自烧”借历史人物关侯,表达了对英雄末路的感慨。

“后生有向子,更尽儿女娇”是对年轻一代的期许,希望他们能继承前辈的才华。“出门天夺之,不令上云霄”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无奈。“坐看朋友泪,未减春秋褒”则是对友情的深刻理解,即使时光流逝,友情的价值依然不变。

“怪我但羸疾,误蒙风雨摇”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嘲,同时也反映了对生活的坚韧态度。“日月费奔走,文章勤琢雕”体现了诗人为文学创作付出的努力。“会须领妻子,更欲投吾曹”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志同道合者的渴望。

最后,“耆旧唤归隐,诸公怜久要”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老友的尊重。“出同赴鸡黍,归但守箪瓢”描绘了简朴而和谐的生活场景。“相将访云山,所至杂渔樵”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与普通百姓共处的平和心态。“还当古渡口,卧听西江潮”则以宁静的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情的深情厚谊,也有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360)

吕本中(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据之录词二十七首.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

  • 字:居仁
  • 籍贯:寿州
  • 生卒年:1084- 1145

相关古诗词

精卫诗

西山有鸟,其状如乌。名曰精卫,其名自呼。

精卫堙海,不堙不止。问谁之报,云帝之子。

帝子女娃,往游不还。精卫求之,不敢有安。

海流不改,汝堙不迁。嗟哉精卫,志则可怜。

我昔读书,惟圣之求。竭力从之,以春及秋。

老人宴居,审吾之学。惟时友朋,日就雕琢。

圣言甚微,吾意则近。近以识微,退或有进。

三年于曹,惟罪之恐。人虽甚厌,子亦不勇。

舒舒其云,沄沄其水。子不与归,而曰有以。

豕羊在牢,刍秣之恋。烹庖及之,抑又谁怨。

予学日远,子道日疏。有愧精卫,其谁与居。

精卫之飞,不必戾天。子之不如,宁有智焉。

惟作与否,愚智之择。小人作诗,惟一劝百。

形式: 四言诗

宁陵弟相送至南京因成四韵寄季一子之叔用

白发无端巧上头,镜中颜状不能羞。

要寻扬子一廛地,未用刘公百尺楼。

野竹连阴护苍藓,暮云生雨续黄流。

秋风有信鲈鱼在,更约江晁共小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十一月一日步河堤上

簿书纠缠人,欲出不自许。

老叟环我前,更作附耳语。

脱身上河堤,颇似昼伏鼠。

河堤平如掌,下有千岁土。

夕阳敛残照,草木过寒雨。

游鱼著钩饵,舟子快新煮。

煮鱼得放饭,尚叹行役苦。

江湖平生心,岁月可逆数。

故人书断绝,吾事有去取。

归来讨清尊,妙句还一吐。

形式: 古风

留侯

留侯下邳时,豪气或未除。

晚节欲轻举,效在黄石书。

其书本无言,一叹三呜呼。

彼公实天人,识此鹓凤雏。

良田有芜秽,令子痛自锄。

万事不得已,一身常晏如。

袖手默无语,四方瞻步趋。

不知隆准公,果能知子无。

小儿荀彧辈,下及崔浩徒。

谓能明子心,此语亦已诬。

不能处其知,正足杀其躯。

所恨生已晚,圣门无坦途。

学不尽其才,未免风俗驱。

诗书在煨烬,子何不回车。

试问礼之本,更观心地初。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