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何七判官昌浩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翻译

有时心中突然感到失落,一直独坐到深夜。
清晨醒来时,徒然发出愤怒的呼喊,想要解开世间的纷扰。
我的心随风飘荡,吹散了万里乌云。
我羞于做一个像济南人那样只会背诵古文的人。
否则我会拔剑而起,在沙漠中建立不凡功勋。
如果老死在田间小路,怎能散发出高尚的品德呢?
您如今如同孔子和管仲、乐毅,才智超群,领兵三军。
最终我们定会一同出仕,怎会甘愿沉沦于沮溺那样的隐士之群?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其才华的高度评价。从鉴赏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开篇“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描绘出诗人在某些时候会感到心中难以言说的忧愁和孤独,这种情感延续到深夜,显示了内心的复杂与深沉。

其次,“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表达了诗人在清晨的宁静中发出呐声,希望能够解开世间的烦恼和纷争,这里体现了诗人的胸怀和理想。

接下来,“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则是诗人将自己的心志比喻为随着长风飘逸,不仅能吹散眼前的云雾,更有跨越千里的气势,这是对自由不羁精神状态的生动描绘。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出生在济南而没有更多贡献的遗憾,同时也透露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熟稔,他即使活到九十岁,也仍然会诵读古代的文学作品。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是诗人对于自己如果不是这样一个书生,而是一位武士,将会如何抖擞长剑,在沙漠中建立不世出的功业。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英雄事迹的向往。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则是说如果最终在普通的田野间结束一生,又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的名字和德行流传后世。这里流露出对于个人生命价值和历史影响力的追求。

最后,“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和“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则是对何七判官昌浩的赞美之词,认为他的才能如同管弦之乐,在众多英才中脱颖而出,并且不会随波逐流,而是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

整首诗通过李白特有的豪放风格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个人理想、历史担当等多个层面的思考。

收录诗词(1046)

李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 字:太白
  • 号:青莲居士
  • 生卒年:701年-762年

相关古诗词

赠别从甥高五

鱼目高泰山,不如一玙璠。

贤甥即明月,声价动天门。

能成吾宅相,不减魏阳元。

自顾寡筹略,功名安所存。

五木思一掷,如绳系穷猿。

枥中骏马空,堂上醉人喧。

黄金久已罄,为报故交恩。

闻君陇西行,使我惊心魂。

与尔共飘飖,云天各飞翻。

江水流或卷,此心难具论。

贫家羞好客,语拙觉辞繁。

三朝空错莫,对饭却惭冤。

自笑我非夫,生事多契阔。

蓄积万古愤,向谁得开豁。

天地一浮云,此身乃毫末。

忽见无端倪,太虚可包括。

去去何足道,临岐空复愁。

肝胆不楚越,山河亦衾裯。

云龙若相从,明主会见收。

成功解相访,溪水桃花流。

形式: 古风

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王子析道论,微言破秋毫。

还归布山隐,兴入天云高。

尔去安可迟,瑶草恐衰歇。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

傲然遂独往,长啸开岩扉。

林壑久已芜,石道生蔷薇。

愿言弄笙鹤,岁晚来相依。

形式: 古风

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

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

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

觉罢揽明镜,鬓毛飒已霜。

良图委蔓草,古貌成枯桑。

欲道心下事,时人疑夜光。

因为洞庭叶,飘落之潇湘。

令弟经济士,谪居我何伤。

潜虬隐尺水,著论谈兴亡。

客遇王子乔,口传不死方。

入洞过天地,登真朝玉皇。

吾将抚尔背,挥手遂翱翔。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赠别郑判官

窜逐勿复哀,惭君问寒灰。

浮云本无意,吹落章华台。

远别泪空尽,长愁心已摧。

二年吟泽畔,憔悴几时回。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