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善堂为薛玄卿题

人孰不有母,鲜能报其恩。

人孰不有弟,鲜能念同根。

汉兴尺布谣,郑有誓泉言。

所以忧世事,永叹鹡鸰原。

缅怀宝善君,生子出孝门。

幼习静室业,实为仁爱敦。

百金买古宅,乃在清溪濆。

堂前种荆树,堂北长慈萱。

时从道园中,驾彼白鹤轩。

再拜母膝下,殷勤问寒暄。

季也一相接,怡然煦春温。

溪鱼识啸歌,乌鸟沽盘餐。

余适登斯堂,吴公有铭存。

阿侄三五辈,削瓜酌清尊。

秩然进退间,礼义何其尊。

嗟今利夺人,骨肉相仇冤。

苍天信可问,薄俗难与论。

形式: 古风

翻译

谁没有母亲,很少有人能报答她的恩情。
谁没有兄弟,却少有人能常记亲情。
汉朝兴起时有尺布歌谣,郑国有誓言泉水的传说。
因此忧虑世事,常常感叹像鹡鸰鸟一样寻求同伴。
怀念宝善君,他的儿子出自孝顺之家。
孩子从小学习静室的学问,确实充满仁爱之心。
他花费百金买下古老的宅院,它位于清澈溪流边。
厅堂前种着荆棘,堂北则生长着慈萱草。
时常从道园中驾车而来,乘坐那辆白鹤装饰的车。
在母亲膝下深深鞠躬,关切地询问寒暖。
小弟相见,满心欢喜,如同春天般的温暖。
溪中的鱼儿能辨识他的歌声,鸟儿也会来讨食。
我恰好来到这座堂前,吴公的铭文尚存。
侄子们三五成群,切瓜斟酒共饮。
他们举止有序,进退之间尽显礼仪的庄重。
唉,如今利益使人反目,骨肉间竟生仇恨。
苍天啊,你可曾听见,这浅薄的风俗难以理解。

注释

孰:谁。
鲜:很少。
报:报答。
恩:恩情。
弟:兄弟。
念:记住。
尺布谣:汉代民间关于公平分配的传说。
誓泉言:郑国的誓言泉,象征诚信。
忧世事:忧虑世间之事。
鹡鸰原:比喻寻求同伴或团结。
宝善君:尊敬的人物。
孝门:指孝顺之家。
静室业:静修的学问。
仁爱敦:仁爱深厚。
清溪濆:清澈溪流边。
荆树:荆棘,象征坚韧。
慈萱:萱草,象征母爱。
道园:道家园林。
白鹤轩:装饰有白鹤图案的车。
殷勤:亲切而周到。
煦春温:温暖如春。
啸歌:啸叫歌唱。
铭:铭文,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阿侄:侄子。
削瓜酌清尊:切瓜斟酒。
秩然:有序。
仇冤:仇恨。
苍天:天空,引申为命运或自然法则。
薄俗:浅薄的风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叔美为薛玄卿的宝善堂所作,表达了对亲情、孝道以及社会道德的深深感慨。诗中首先强调了母爱的伟大和报恩之难,接着引用汉代的尺布谣和郑国的誓泉典故,以表达对世间忧虑和对家庭和睦的向往。诗人赞美薛玄卿的儿子出自孝门,从小接受仁爱教育,购置古宅于清溪边,庭前种荆树,堂后植萱草,体现出家族的和谐与敬老之情。

薛玄卿常乘白鹤轩,向母亲问安,其子辈们在堂上聚会,饮酒论道,秩序井然,展现出浓厚的礼仪风范。然而,诗人感叹当今世风日下,利益冲突导致骨肉相残,这与宝善堂的和睦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最后,诗人质疑苍天,认为这样的薄俗难以与之讨论,表达了对淳朴美德流失的深深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寓含深沉的社会批判。

收录诗词(4)

黄叔美(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塔

金溪有金源,昔我未尝造。

因逢吴道士,言此山水好。

金僧来自蜀,所至事幽讨。

地名适相符,结茅遂栖老。

一朝入石塔,千载锢其宝。

白云何漫漫,流水亦浩浩。

相传石井头,鞋迹犹可考。

安知斯塔内,岁久骨应槁。

龛灯长不灭,落叶风自扫。

山僧具茗酌,言话颇知道。

请题壁间诗,兹行殊草草。

所欣得二赵,登览散中抱。

日午饷田家,壶觞共倾倒。

素心惬清赏,恨不避喧早。

偶寻幽侣出,徵逐非所好。

归途霜月下,谯鼓更渐报。

明朝人事乖,相望不可到。

形式: 古风

送僧归护国寺

一瓶一钵是生涯,来扣枢扉带砺家。

宠服降从丹凤阙,禅房归掩赤城霞。

五芝岩下传心印,八桂峰前散雨花。

还伴白云重到此,会看恩馆筑堤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就中喜有龙门客,跃出洪波只待雷。

形式: 押[灰]韵

阊门滩

姑苏西去是阊门,何事祁山亦共名。

落月啼乌人睡觉,晓钟空动故乡情。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