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昨日南山今北山,山南山北几时还。
世人只道僧閒好,未必僧閒似我閒。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舒亶的《芦山寺(其三)》。诗人通过对比昨日与今日的地理位置变化,表达出对时光流转的感慨。"昨日南山今北山,山南山北几时还",这两句描绘了空间的转换,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引发读者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接下来的两句"世人只道僧閒好,未必僧閒似我閒",诗人以僧人的闲逸生活为引子,自述自己的心境。表面上看,世人羡慕僧人的清闲,但诗人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僧人真的就比自己更悠闲,因为诗人的闲适可能源于内心的宁静和超脱,而非表面的无事可做。这种自我反思和内心世界的揭示,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也包含了对人生态度的深度探讨。
不详
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
何人骑鹤上瀛洲,清影明波正九秋。
吹罢玉笙端不见,满空桂子有谁收。
欲问葛陂安在哉,端疑波底化龙来。
子猷此兴君知否,小径何妨卷竹开。
暖吹红紫上青枝,掠水风烟巧自持。
蜂蝶鸬鹚各芳意,锦囊消得探春诗。
小雨如酥露乍晞,屿花汀柳自相依。
画桥不碍寻春屐,谁傍烟波拾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