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峰者国史院庭中石名也伯宁御史为仆言自其先公时与诸老名胜赋诗者盖数百篇今玉堂无本而御史家具有之且曰峰所托差低盍稍崇其址乃八月五日既克如命因赋此以报且请录示旧诗补故事以传云

视草堂前石一拳,何人移置自何年?

久怜翠色连重地,故拔孤根近九天。

俯仰百年承雨露,等閒千尺接云烟。

故家御史遗书在,为录鳌峰旧赋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虞集对国史院庭中名为“鳌峰”的石头进行的赞美和描述。通过诗中的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这块石头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历史的尊重。

首先,诗人从视草堂前的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头开始,提出疑问:是谁在何时将它移置于此?接着,他表达了对石头翠绿颜色的喜爱,以及对它如何从低处生长至接近九天的高度的赞叹。诗人进一步描绘了石头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与云烟共舞的壮观景象。

最后,诗人提到这块石头曾是御史伯宁的家族之物,并且伯宁御史拥有数百篇关于这块石头的诗作。尽管玉堂(可能是指皇宫或其他重要场所)已无这些诗作的原本,但御史家中仍保存着它们。诗人请求伯宁御史将这些旧诗记录下来,以便补充历史故事,传承下去。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石头的自然之美,还蕴含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和传承的渴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历史的回顾,诗人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473)

虞集(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人称邵庵先生。少受家学,尝从吴澄游。成宗大德初,以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李国子助教、博士。仁宗时,迁集贤修撰,除翰林待制。文宗即位,累除奎章阁侍书学士。领修《经世大典》,著有《道园学古录》、《道园遗稿》。素负文名,与揭傒斯、柳贯、黄溍并称“元儒四家”;诗与揭傒斯、范梈、杨载齐名,人称“元诗四家”

  • 字:伯生
  • 号:道园
  • 生卒年:1272~1348

相关古诗词

题南野亭

门外烟尘接帝扃,坐中春色自幽亭。

云横北极知天近,日转东华觉地灵。

前涧鱼游留客钓,上林莺啭把杯听。

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青]韵

次韵伯庸尚书春暮游七祖真人庵兼简吴宗师二首(其一)

石渠承雨作流泉,中有参差荇菜牵。

花近飞觞鱼骇逝,柳低步障燕随穿。

红尘朝路常参吏,清昼斋居几劫仙。

但乞会稽寻贺监,酒船一棹水中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伯庸尚书春暮游七祖真人庵兼简吴宗师二首(其二)

一住京华三十年,春花秋月谩相牵。

高情总付珠帘卷,危坐空馀木榻穿。

水曲停骖新禊事,墙阴题字昔游仙。

动成陈迹多惆怅,安得长生老后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触石坠马卧病蒙恩予告先至上京寄溉之学士敬仲参书二首(其一)

翠幄临都尚驻郊,言瞻龙漠度前茅。

雨馀草气千原合,日下云章五色交。

给札修辞持玉笔,赐羹充腹出珍庖。

白头感遇知何补,阿阁清严栖凤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