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这首诗是唐代僧人智常所作,名为《偈》。诗中的语言简洁而深刻,透露出禅宗追求顿悟的特色。
"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突然生起的一种觉悟和对佛道的追求。这里的“无端”意味着没有具体原因或契机,“起知见”则是指对真理的直观理解。而“著相求菩提”则是在这种理解下,寻求菩提(即觉悟)的过程。
"情存一念悟,宁越昔时迷。" 这两句强调了一种超脱尘世情感的顿悟体验。诗人认为,只要有一念之转,即可超越过去的迷茫状态。
"自性觉源体,随照枉迁流。" 此处“自性觉”指的是对自身本质的觉知,而“源体”则是这种觉悟的根本。“随照枉迁流”则表达了在日常生活中,如镜子般映照出世间万象,但又不为之所动。
"不入祖师室,茫然趣两头。"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一种超越传统佛法教义的态度,不再受限于既有的智慧殿堂(祖师室),而是在一种茫茫然中寻找自己的道路,即“趣两头”。
整首诗体现了禅宗强调个人实践和直接经验的特点,通过对自性的深刻理解,达到一种超越世俗束缚的自由状态。
不详
归宗事理绝,日轮正当午。
自在如师子,不与物依怙。
独步四山顶,优游三大路。
吹嘘飞禽堕,嚬呻众兽怖。
机竖箭易及,影没手难覆。
施张如工使,剪截成尺度。
巧镂万盘名,归宗还似土。
语密音声绝,理妙言难措。
弃个耳还聋,取个目还瞽。
一镞破三关,分明箭后路。?怜个丈夫,先天为心祖。
牛皮靸露柱,露柱啾啾叫。
凡耳听不闻,诸圣呵呵笑。
桑门寡言晤,策杖事迎逢。
以此芳春节,忽值竹林风。
求友莺娇树,含香花笑丛。
虽喜遨游志,还愧乏雕虫。
欲知得性所,来寻仁智情。
气爽山川丽,风高物候芳。
燕巢辞夏色,雁渚听秋声。
因兹竹林友,荣辱莫相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