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里门高》,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刘辰翁所作。诗中描绘了里门的兴衰变迁,通过“里门高”与“里门坏”的对比,反映了历史的无常和世事的沧桑。
首句“里门高”,以“高”字开篇,暗示了里门曾经的辉煌与尊贵,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其昔日的荣耀。然而,紧接着的“里门坏”却将这种辉煌瞬间拉回现实,揭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里门逐渐破败、衰落的残酷事实。这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间无情的感慨,以及对过往繁华不再的深深惋惜。
“百年风雨何足怪”,诗人以一种超然的态度,面对岁月的侵蚀和自然的洗礼,认为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不足为奇。这既是对历史变迁的客观认识,也是对人生无常的一种豁达态度。
“但怜谁受沐猴烹,子孙不见乌江败。”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目光转向了历史人物的命运。这里借用“沐猴而冠”和“乌江自刎”的典故,讽刺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最终落得悲惨结局,同时也表达了对后人无法亲历历史真相的遗憾。诗句中的“怜”字,蕴含了对历史悲剧的同情与反思。
最后,“人人知笑不知戒,春草茫茫雉争界。”这两句诗以春草的生长和雉鸟的争斗为喻,形象地描绘了世事的轮回与竞争。其中,“知笑不知戒”意味着人们往往只看到表面的欢笑,却忽视了从中吸取教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警示,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里门兴衰的描述,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间、历史、人生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它不仅是一幅历史变迁的画卷,也是一曲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