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老堂周元翁家

城南乌声和且都,我识丈人屋上乌。

难老堂中一樽酒,不教霜雪上髭须。

樊侯种梓用莫竭,丈人向来亦种德。

挽回万事入绳床,花竹相看有佳色。

人生知足一饱多,当时恨我弃渔蓑。

题诗素壁蛇蚓集,五百年后公摩挲。

形式: 古风

翻译

城南乌鸦叫声和谐,都是我认识的屋檐乌鸦。
在不老堂中,有一杯酒,不让岁月染白胡须。
樊侯种下的梓树繁茂不尽,您也一直积德行善。
世间万物皆可挽回,如同坐在绳床上,花竹相伴,景色宜人。
人生知足常乐,那时我遗憾放弃渔夫生涯。
我在白墙上题诗,字迹如蛇蚓般排列,期待五百年后,公卿摩挲欣赏。

注释

城南:城的南边。
乌声:乌鸦的叫声。
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屋上乌:屋檐上的乌鸦。
难老堂:寓意长寿的堂屋。
髭须:胡须。
樊侯:泛指有德之人。
种梓:种植梓树。
挽回:挽回时光。
绳床:简陋的床铺。
渔蓑:渔夫的蓑衣。
题诗:在墙上题写诗篇。
蛇蚓集:形容字迹歪斜。
公摩挲:公卿人士抚摸欣赏。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城南一处宁静的景象,乌鸦的叫声和谐而统一,诗人辨认出那是周元翁家屋上的乌鸦。在难老堂中,诗人与友人共饮一樽美酒,希望岁月不要让他们的容颜蒙上霜雪。提到樊侯种植的梓树象征着深远的德行,如同丈人过去的善举。诗人感慨人生知足常乐,曾遗憾自己未能继续渔夫生涯。最后,他将题诗于素壁,期待五百年后有人能欣赏并摩挲这些文字,流露出对后世传扬的期许。整体上,这首诗情感真挚,寓言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友情、时光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偶成古调十六韵上呈判府兼赠刘兴州

稽首苏耽仙,乘云去无迹。

尚留橘井在,与世除狂疾。

谁能不饮此,识味亦可录。

坐令郑玄牛,亦抱荆山玉。

伟哉稚川裔,神交接朝夕。

游戏及小道,造化入大笔。

优为吴诗父,雅命楚骚仆。

岂其橘井助,本自同仙箓。

坐中子刘子,知是当日客。

书悬元和脚,语经建康力。

先我登公门,不数鸷鸟百。

曾挹两仙袖,自然生羽翼。

嗟我无长才,学架屋下屋。

诗虽两牛腰,事亦几蛇足。

已穷犹不悔,政荷师友德。

文盟傥许予,幸不疑籍湜。

形式: 古风

寄若拙弟兼呈二十家叔

退之送穷穷不去,乐天待富富不来。

政须青山映白发,顾著皂盖争黄埃。

何如父子共一壑,庞家活计良不恶。

阿奴况自不碌碌,白鸥之盟可同诺。

三间瓦屋亦易求,著子东头我西头。

中间共作老莱戏,世上乐复有此不。

问梦膏肓应已瘳,归来归来无久留。

竹林步兵非俗流,为道此意思同游。

形式: 古风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其二)

境空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寄题赵景温筠居轩

相逢汉江边,盗起方如云。

当时苍黄意,亦可无此君。

俗士固鲜欢,王孙终逸群。

清秋不可负,牖壁看修筠。

碧干立疏雨,丛梢冒斜曛。

引君著胜地,世事从纷纷。

何时微月夕,胡床与予分。

高吟呼天风,夜半笙箫闻。

形式: 古风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