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成古调十六韵上呈判府兼赠刘兴州

稽首苏耽仙,乘云去无迹。

尚留橘井在,与世除狂疾。

谁能不饮此,识味亦可录。

坐令郑玄牛,亦抱荆山玉。

伟哉稚川裔,神交接朝夕。

游戏及小道,造化入大笔。

优为吴诗父,雅命楚骚仆。

岂其橘井助,本自同仙箓。

坐中子刘子,知是当日客。

书悬元和脚,语经建康力。

先我登公门,不数鸷鸟百。

曾挹两仙袖,自然生羽翼。

嗟我无长才,学架屋下屋。

诗虽两牛腰,事亦几蛇足。

已穷犹不悔,政荷师友德。

文盟傥许予,幸不疑籍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题为《偶成古调十六韵上呈判府兼赠刘兴州》。诗中,诗人以稽首敬意向苏耽仙人致意,赞扬其仙踪难觅但留下了橘井的传说,这井水据说能治愈狂疾。诗人感叹谁能品尝到这仙水,品味其中的神奇。他还提及郑玄和荆山玉的故事,以此赞美刘兴州的才华,称他为稚川仙人的后裔,文采斐然。

诗人将刘兴州比作吴诗之父和楚骚之仆,暗示他的诗歌成就非凡。橘井的神奇力量被看作是他的天赋,而非外在助力。接着,诗人回忆与刘兴州的交往,称赞他的书法和言辞充满力量。诗人自谦才情不足,但仍感激师友的教诲,希望能加入文坛的联盟,表达了对刘兴州的认可和对自己诗歌的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仙道传说和文学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和自我期许,展现了宋词的婉约与豪放并存的特点。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寄若拙弟兼呈二十家叔

退之送穷穷不去,乐天待富富不来。

政须青山映白发,顾著皂盖争黄埃。

何如父子共一壑,庞家活计良不恶。

阿奴况自不碌碌,白鸥之盟可同诺。

三间瓦屋亦易求,著子东头我西头。

中间共作老莱戏,世上乐复有此不。

问梦膏肓应已瘳,归来归来无久留。

竹林步兵非俗流,为道此意思同游。

形式: 古风

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其二)

境空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寄题赵景温筠居轩

相逢汉江边,盗起方如云。

当时苍黄意,亦可无此君。

俗士固鲜欢,王孙终逸群。

清秋不可负,牖壁看修筠。

碧干立疏雨,丛梢冒斜曛。

引君著胜地,世事从纷纷。

何时微月夕,胡床与予分。

高吟呼天风,夜半笙箫闻。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寄题商洛宰令狐励迎翠楼

西来金衣鹤,书落汝水湄。

云霞映道路,中有迎翠诗。

遥知五斗粟,未办买山资。

政要百尺楼,了此浮天眉。

森然诗中画,想见凭栏时。

朝曦与暮霭,百变皆令姿。

君方领此意,簿书何急为。

众手剧云雨,唯山不瑕痹。

当年四老翁,视世轻于芝。

坐令山偃蹇,不受人招麾。

谁欤楼中客,俯仰与山期。

顾要君折腰,督邮真小儿。

因之感我意,故岩归已迟。

便携灵运屐,不待德璋移。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