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兖州孙大夫绝尘亭二首(其二)

境空纳浩荡,日暮生泬寥。

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

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

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翻译

天地广阔包容万物,傍晚时分显得空旷寂寥。
竹林中的声音在池塘边响起,时断时续,凄凉萧瑟。
老者正在低声吟咏,周围的景象似乎都在随之摇曳。
树林里的光线变化奇异,明月从东山升起。
门前有谁在敲门,但已过去的人无需再邀请。

注释

浩荡:形容广大无边,气势宏大。
泬寥:形容夜晚的寂静和空旷。
丈人:古代对年长男子的尊称,此处可能指老人。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
剥啄:敲门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远的傍晚景象。"境空纳浩荡"展现出空间的开阔和心境的旷达,日暮时分,万物显得更加寂寥,"泬寥"一词传达出这种静谧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竹声池边起,欲断还萧萧",以竹声的断续起伏,增添了环境的动态感,仿佛在低语着自然的秘密。

"丈人方微吟,万象各动摇",将视线转向人物,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正在低声吟咏,他的声音似乎带动了周围的一切,使得天地万物都仿佛随之摇曳。随后,诗人笔触转向夜色降临的细节,"林间光景异,月出东山椒",描绘了月光透过树林,照亮东山的美妙画面,增添了神秘与诗意。

最后两句"门前谁剥啄,已逝不须邀",可能是暗示有人来访,但诗人并不急于迎接,因为过去的时光已经流逝,无需再去邀请。整首诗以写景抒情为主,寓含哲理,体现了陈与义诗歌的深沉与内敛。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寄题赵景温筠居轩

相逢汉江边,盗起方如云。

当时苍黄意,亦可无此君。

俗士固鲜欢,王孙终逸群。

清秋不可负,牖壁看修筠。

碧干立疏雨,丛梢冒斜曛。

引君著胜地,世事从纷纷。

何时微月夕,胡床与予分。

高吟呼天风,夜半笙箫闻。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寄题商洛宰令狐励迎翠楼

西来金衣鹤,书落汝水湄。

云霞映道路,中有迎翠诗。

遥知五斗粟,未办买山资。

政要百尺楼,了此浮天眉。

森然诗中画,想见凭栏时。

朝曦与暮霭,百变皆令姿。

君方领此意,簿书何急为。

众手剧云雨,唯山不瑕痹。

当年四老翁,视世轻于芝。

坐令山偃蹇,不受人招麾。

谁欤楼中客,俯仰与山期。

顾要君折腰,督邮真小儿。

因之感我意,故岩归已迟。

便携灵运屐,不待德璋移。

形式: 古风

寄题康平老眄柯亭

高怀志丘壑,既足不愿馀。

惜哉三径荒,滞彼天一隅。

小筑聊自适,空园辟榛芜。

清影吊高槐,气与西山俱。

何以开子颜,庭柯作森疏。

月露洗尘翳,天风吹笙竽。

方其寓目时,万象供啸呼。

终然成坐忘,天地犹空虚。

券外果何有,浮云只须臾。

乃知钟鼎丰,未胜山林癯。

渊明死千年,日月走名誉。

不肯见督邮,归来守旧庐。

可怜骨已朽,后有谁继渠。

愿子副名实,此事吾欲书。

形式: 古风

徙舍蒙大成赐诗

南北东西共一尘,得坻随处可收身。

卜居赋就知谋拙,入宅诗成觉意新。

三径蓬蒿犹恨浅,九流宾客未嫌贫。

不须更待高轩过,袖有珠玑已照邻。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