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酒颐庵先生寄读杜诗一章因奉和

先生观杜诗,洞晓其中趣。

顾兹藜藿肠,焉识菽粟味。

乾坤初未交,风云本难际。

自匪假声诗,乌能吐忠义。

高歌动千言,曲庇非一类。

区区稷契心,绰绰廊庙器。

胡为月下乌,却绕风前树。

鱼龙方混争,鸿雁若相避。

虽致杜鹃词,曷驱野狐媚。

间关蜀道行,悽恻巫峡泪。

累然丧家厖,困若伏枥骥。

康衢本平夷,大雅惜颠坠。

斯文既云亡,吾道安所寄。

浩浩三百篇,寥寥千万世。

惟公得其传,作者奚足继。

公诗天宝间,落日山横翠。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以杜甫之诗为鉴,表达了对杜诗深邃内涵的理解与感悟。开篇即点出杜诗之妙在于“洞晓其中趣”,不拘于表面,而能深入理解其深层意蕴。接着,诗人以“藜藿”与“菽粟”作比,形象地说明了杜诗之于读者的启发作用,如同粗食与美食的区别,让人在品味中领悟到不同层次的意味。

“乾坤初未交,风云本难际”,以自然景象喻人生境遇的复杂多变,强调杜诗能洞察世事,揭示人生的真谛。诗人进一步指出,没有诗歌的辅助,难以表达出忠义之情,杜诗正是通过高亢的歌声,传达出深沉的情感与道德的光辉。

“高歌动千言,曲庇非一类”,赞扬杜诗不仅语言丰富,情感深沉,还能包容各种不同的声音,体现了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包容性。接下来,诗人将杜甫比作古代圣贤稷契,以及具有廊庙之才的人,但又以月下乌与风前树的比喻,暗示杜诗虽伟大,却也面临着被误解或忽视的风险。

“鱼龙方混争,鸿雁若相避”,以自然界的现象隐喻社会的纷扰与冲突,杜诗在这样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犹如在混乱中指引方向的灯塔。诗人提出,杜诗虽有力量,却难以驱除那些负面的影响,如“野狐媚”。

“间关蜀道行,悽恻巫峡泪”,通过描绘艰难的旅程和悲伤的场景,象征着杜诗创作过程中的艰辛与情感的深度。接着,诗人以“累然丧家厖,困若伏枥骥”来比喻杜甫在生活困境中的坚韧与不屈,即使在逆境中,仍能保持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康衢本平夷,大雅惜颠坠”,表达了对杜诗价值的珍视,认为它如同大道上的平坦之路,是文化的瑰宝,不应轻易失去。然而,“斯文既云亡,吾道安所寄”,面对文化的衰落,诗人不禁担忧起传承与未来的出路。

最后,“浩浩三百篇,寥寥千万世”,感叹杜诗的深远影响,如同浩瀚的江河,流淌千年而不息。诗人坚信,只有真正理解并传承杜诗精髓的人,才能接续先贤的事业,让文化之光继续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惟公得其传,作者奚足继”,表达了对能够继承并发扬杜诗精神的期待与敬仰。

整首诗通过对杜诗的深刻解读,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反思了文化传承的现实问题,呼吁人们珍惜并努力保护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收录诗词(14)

黄润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牛

落日散郊野,牯牸分后先。

春风忽相尾,老鼻时一掀。

物情妙造化,蠕动无不然。

伤哉怨旷者,世道何其偏。

形式: 古风

奉和颐庵先生秋兴

秋宵群动息,风景有馀清。

暗露梧边堕,流泉竹下鸣。

兴来忘宿疾,诗就总閒情。

此际衿如洗,忧思何处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自叹

白发酿衰容,那堪气不充。

眼花时见燐,耳聩日闻蛩。

忽忽如醒梦,行行似踏空。

达人虽识早,争奈太龙钟。

形式: 五言律诗

书所见

楚郊閒纵目,城郭见应稀。

云过峰掀帽,苔荒石褪衣。

燕穿沙岸蛰,鹰乱烧烟飞。

景物寻常里,谁能悟化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