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佛眼下火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

放出三昧火,阇维金色身。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中佛陀涅槃后火化的情景,充满了庄严与神圣的氛围。

“如来涅槃日,娑罗双树间。”开篇即点明了事件发生的背景——佛陀在娑罗双树下圆寂。娑罗树在佛教中象征着生命的结束和重生,此处用以烘托出涅槃的庄重与深远意义。

“放出三昧火,阇维金色身。”接着描述了佛陀涅槃后,其身体被三昧真火包围,进行火化的过程。三昧火象征着智慧之光,能够净化一切烦恼。而阇维,是佛教中对僧侣或重要人物火化的仪式,这里用来形容佛陀的火化过程,既体现了佛教对死亡的超然态度,也展现了佛陀涅槃后的圆满与解脱。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中关于涅槃、火化以及佛陀圆满解脱的深刻意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生死、追求精神自由的崇高境界。

收录诗词(73)

释克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为亡僧下火

五蕴山头涅槃路,四方八面没遮拦。

通身尽是金刚眼,一粒灵丹火里燃。

形式: 七言绝句

颂古七首(其一)德山小参不答话

大冶烹金,忽雷惊春。草木秀发,光辉日新。

不费纤毫力,擒下天麒麟。

全威杀活得自在,千古照耀同冰轮。

话作两橛,句中眼活。龙头蛇尾,以指喻指。

撞著露柱瞎衲僧,塞断咽喉无出气。

拟议寻思隔万山,咭嘹舌头三万里。

形式: 偈颂

颂古七首(其二)女子出定

大定等虚空,廓然谁辨的。

女子与瞿昙,据令何调直。师子奋迅兮,摇乾荡坤。

象王回旋兮,不资馀力。孰胜孰负,谁出谁入。

雨散云收,青天白日。

君不见马驹踏杀天下人,临济未是白拈贼。

形式: 偈颂

颂古七首(其三)须弥山

石笋抽条,泥牛吼月。

谁料同舟自胡越,应机涌出须弥卢。

一念不生,何处雷,无处雪,金刚宝剑当头截。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