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为明代宋应星所作《思美诗十首》之九,展现了诗人对儒家与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与融合。诗中以“静”与“动”为线索,探讨了修身养性与日常应变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与佛教在道德修养上的共通之处。
首句“静里功夫去倦昏”,点明了通过内心的宁静来去除疲惫与混沌,暗示了修身养性的必要性。接着,“动时酬应岂忘存”则表明即使在行动与应对外界时,内心的平静与警觉也不应被遗忘,体现了动静结合的生活智慧。
“儒家主敬无迁位,释氏观心不二门”两句,将儒家的“主敬”与佛教的“观心”并提,强调了两者在追求内心纯净、保持恒定状态上的共同目标,即无论是在静止还是行动中,都应保持对自我和世界的清醒认识。
“差遣万缘归色相,贯穿三教合乾坤”进一步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各种纷繁复杂的事物归于本质,同时又能够超越单一教义的限制,将儒家、佛教乃至其他学说融会贯通,达到一种更为广阔、包容的境界。
最后,“生知默喻刚柔信,无极源流独觉尊”表达了对自然法则和宇宙真理的深刻理解,认为真正的智慧在于对事物内在规律的直觉感知,而非表面的言语表达。同时,也体现了对宇宙本源的敬畏与尊重,认为这种理解是超越个体、直达宇宙真理的唯一途径。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宋应星对儒家与佛教思想的深刻见解,还体现了他对于生活智慧、道德修养以及宇宙真理的探索与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