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紫苏

赤日厚地裂,百草殆立枯。

朝雨应所至,虽微念胜无。

力难兴禾黍,可以成嘉蔬。

岁暮有此望,带经且亲锄。

今兹五月交,盛阳消已徂。

汲汲愧老圃,仲尼云不如。

养生寄空瓢,虽乏未可虚。

正以营一饮,形骸如此劬。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农事繁忙的景象,诗人刘敞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情景。首句“赤日厚地裂”形象地描绘了夏日炎炎,阳光炙烤大地的景象,暗示了农事的艰难。接着,“百草殆立枯”则进一步强调了酷暑对农作物的影响,营造出一种紧张而严峻的氛围。

“朝雨应所至,虽微念胜无”两句转折,描述了雨水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即使雨水微小,也比没有雨水要好得多。这种对比突出了雨水对于缓解旱情、促进作物生长的关键作用。

“力难兴禾黍,可以成嘉蔬”表明了农民在面对自然条件的限制时,依然能够通过种植其他蔬菜来保证食物供应,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岁暮有此望,带经且亲锄”表达了农民对丰收的期待,以及他们亲自参与农事活动的决心和努力。这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也蕴含着对土地深厚的情感。

“今兹五月交,盛阳消已徂”点明了时间,说明此时正值五月,盛夏的阳光已经开始减弱,预示着农事即将进入收获期。

“汲汲愧老圃,仲尼云不如”引用孔子的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像老园丁那样熟练掌握农事技能的自谦之情,同时也赞美了老园丁的智慧和经验。

“养生寄空瓢,虽乏未可虚”反映了农民的生活状态,虽然物质条件可能有限,但他们依然能够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维持生计,体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以营一饮,形骸如此劬”最后两句总结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付出,他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不惜劳苦,体现了农民的奉献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农民劳作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风貌,歌颂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遣怀三首(其一)

天道与性命,圣人罕其言。

七十岂常士,游夏终不闻。

鞠躬慕仁义,或不免饥寒。

奸雄何为者,往往为世贤。

倘复有真宰,无用预其间。

形式: 古风

遣怀三首(其二)

有形每共生,达士独无惑。

昔有蒙袂子,耻从嗟来食。

物生会当尽,寿非金与石。

但恨居世俗,不能尽胸臆。

壮士志沟壑,斯言著前识。

形式: 古风

遣怀三首(其三)

初岁志虑浅,所慕在轻肥。

自恨闻道晚,不虞失性非。

迷途将未远,回驾有庶几。

古贤多事业,出处何不知。

宁受刍豢辱,倘为鸿鹄飞。

形式: 古风

归牧相访示所作诗赋篇予与其兄子纬还往颇熟

曰予谢宾客,久与时世疏。

何忽衡门下,见枉使君车。

彤旆映落日,腰间有悬鱼。

抵掌若平生,论文及空虚。

昔与君犹子,结交幸通书。

往还苦不早,相见情有馀。

置我二阮间,远惭德不如。

强来束带起,投谒寻君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