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行者

绝顶无人处,融会亦非难。

独步依无住,圆心岂往还。

深深妙在无言说,莫教闲指动风幡。

大事彻头须进步,白云千里故乡关。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最高的山顶上,融合并不困难。
独自漫步,不执着于任何停留之处,内心圆融,没有来去之分。
深奥之处在于无需言语表达,切勿因闲谈而扰乱心境。
对于重要的事情,必须不断深入,直至彻底领悟,因为家乡的白云千里之外等待着我们前进。

注释

绝顶:最高峰。
融会:融合,理解。
独步:独自漫步。
无住:不执着,无停留。
圆心:比喻内心平静,无来去。
闲指:随意指点。
风幡:佛教中用来象征心念波动的旗帜。
彻头:彻底,从头到尾。
进步:深入,提升。
白云:象征远方或家乡。
故乡关:家乡的边关,引申为归宿。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僧人释印肃的作品《示行者》,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禅意。首句“绝顶无人处”描绘了一个寂静高远的境界,暗示修行者已经到达了无人打扰的境地。"融会亦非难"则强调领悟佛法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深入体会,就能融会贯通。

"独步依无住"进一步阐述了禅修的要义,即独立行走于无常变化的世界中,不执着于任何固定的状态。“圆心岂往还”意味着修行者的心灵达到了圆融无碍,超越了来去的轮回。

"深深妙在无言说"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无法用言语表达,暗示禅修的境界是超越语言的。"莫教闲指动风幡"借用公案故事,告诫修行者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洞察事物的本质。

最后两句"大事彻头须进步,白云千里故乡关",鼓励修行者不断精进,即使身处万里之外,也要保持对佛法的追求,因为内心深处的故乡(即本心)才是真正的归宿。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含禅修的智慧和修行者的内心体验,体现了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思想。

收录诗词(1078)

释印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一一五~一一六九),俗姓余。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 号:普庵
  • 籍贯:袁州宜春(今属江西)

相关古诗词

示弟子彭资深心斋居士

灵山话月,曹溪指月,禅可禅而成大过。

一念顿超没量人,六月雪哥向猛火。

参方侣,休打坐,学至无学得什么。

自从打破赵州关,收放纵横句不堕。

这雪曲,谁解和,举意万机无两个。

拈题颂古若河沙,须是金毛师子子。

这资深,被谁苦,梦中踢发千钧弩。

射过山河石壁空,枯髅烁尽无纤阻。

希奇希奇谁得知,心空及第心斋子。

古贤无限学无为,罕遇明心轮劫苦。

闻不闻,岂小补,识破天下老婆子。

箭锋相拄道应难,针芥相投万事闲。

不如佛祖只谈心,悲悯盲参往别山。

没弦琴,谁会弹,卢公便就指风幡。

直饶不是风幡动,不识真心转见难。

我意无尽非言说,离百非兮四句绝。

首观梁武梦胡僧,未达修山龙济决。

一百一十四重玄,大冶炉中捞片雪。

生不生,灭不灭,万法千机谁透彻。

普庵不舍一微尘,本末双彰□无说。

肯将法界作红心,一箭虚空浑漏泄。

形式: 古风

示杨仲质

谁识一微尘,于中藏本佛。

时时常放光,照烛一切物。

只许信心人,在处无轻忽。

这回如未应,不离金刚骨。

逢本分钳锤,煅成非外物。

形式: 古风

示徒(其二)

未得尘劳息,须依善知识。

若肯慈悲学,发愿施心力。

入泥并入水,莫作闲戏剧。

扬眉动目庭,法身无穷极。

于中习懒者,管取没饭吃。

趁队只□饱,披毛无了日。

不信佛乘经,逐末本却失。

咄哉大丈夫,你乘谁气力。

当本无我人,贪忙有何益。

何似歇无明,听吹无孔笛。

五音六律全,皓月悲风寂。

一声宇宙宽,个中闻的实。

和同为智身,无物堪遮窒。

奉劝草木影,闲时急收拾。

形式: 古风

示徒(其一)

我有陀罗名解脱,在在处处和尘拨。

莫令拨著个凡夫,何用剃头并展钵。

咦,连妻带子庞居士,一时成佛都包括。

妄心不灭祸难除,任向祈求卜大虚。

了道不消多语话,当轩自有颗明珠。

半夜三更莫费油,澄潭捉月几时休。

冬年莫惹红尘客,家道安然体自周。

寄语门徒诸弟子,得心安乐外何求。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