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若岩的作品,名为《试越裳贡白雉》。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豪情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素翟宛昭彰,遥遥自越裳。”开篇就描绘了一幅鲜明的画面,“素翟”指的是纯白色的羽毛,“宛昭彰”则形容其光彩夺目。诗人用“遥遥自越裳”来比喻远方来的珍奇之物,这里的“越裳”可能是指越地的特产或礼服,体现了对异域文化的向往和尊重。
接下来的“冰晴朝映日,玉羽夜含霜。”则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示了白雉在不同时间段的美丽。诗人用“冰晴”形容清晨的阳光,用“玉羽”来形容白雉的洁白无瑕,再以“夜含霜”描绘其在月夜中仍然散发着寒冷而神秘的美。
“岁月三年远,山川九泽长。”这两句表达了时间流逝和空间广阔。诗人感慨于时光飞逝,但山河依旧,这里可能暗含对自然永恒、人类短暂的思考。
“来从碧海路,入见白云乡。”则描绘了一种由远及近,由实至虚的境界转换。诗人通过“碧海”和“白云乡”的对比,展示了一个既真实又超脱现实的美好世界。
最后,“作瑞兴周后,登歌美汉皇。”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像古代周朝那样昌盛,并且能够赞美汉朝的伟大。这里体现了诗人的文化自豪和对历史的尊重。
“朝天资孝理,惠化且无疆。”则是诗人对于君主的期望,希望其能够像天一样宽厚慈祥,对待百姓有如子孙般的关怀,而这种影响力和教化则没有边界,无远弗届。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白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个人理想的展望。语言华丽,意境辽阔,是一篇典型的古代宫廷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