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次韵范正之柳絮

水轩沙岸,午风轻、飘动一天晴雪。

日色晶荧光眩眼,细逐游丝明灭。

帘幕中间,楼台侧畔,浑是瑶瑛积。

缀松黏竹,恍然如对三绝。

遥认仿佛飞花,花非还似,恼乱多情客。

点染春衫无定度,又转沈香亭北。

密密疏疏,斜斜整整,似雪难分别。

坡仙不见,后人有口何说。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翻译

水边小屋沙滩上,午后的微风轻轻吹过,像飘动着满天的晴朗雪花。
阳光明亮耀眼,细细地追逐着游丝忽明忽暗。
帘幕内外,楼阁旁边,到处都是洁白如玉的景象。
松枝竹叶上挂着冰晶,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画卷。
远远望去,像是飘落的花瓣,却又不像,让多情的人心生烦恼。
春天的衣衫被随意地涂染,色彩难以固定,又转向沈香亭北。
景色或密或疏,排列整齐,如同白雪,难以分辨。
苏东坡已逝,后人只能用言语描述,却无法完全传达这美景。

注释

水轩:水边的小屋。
晴雪:晴朗的雪花,形容阳光下的冰晶。
晶荧:光亮而闪烁。
游丝:昆虫的丝线,这里指阳光透过细丝。
瑶瑛:美玉,形容洁白的景象。
三绝:极美的画面,如诗如画。
飞花:飘落的花瓣。
沈香亭北:一处具体的地点,可能有亭子。
斜斜整整:形容排列有序。
坡仙:指苏轼,因其号东坡居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风光图。开篇“水轩沙岸,午风轻、飘动一天晴雪”即刻画出一个阳光和煦、微风习习的清新场景,水边沙岸在春风中轻轻摇曳,如同晴空中飘落的雪花般纯净。

“日色晶荧光眩眼,细逐游丝明灭”则是对这种景色的进一步描绘。阳光透过树梢,斑驳陆离地照在沙上,使人眼前一亮,而那些细小的游丝(可能指柳絮或其他轻盈物事)在光线中时隐时现。

“帘幕中间,楼台侧畔,浑是瑶瑤积”描写了室内外相互映衬的美丽景象。窗帘之间可以看到楼台旁边堆积如同珍珠般的花瓣或柳絮。

“缀松黏竹,恍然如对三绝”则是诗人情感的流露,这里可能借物喻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

“遥认仿佛飞花,花非还似,恼乱多情客”中,“遥认”表现了远望中的迷离感,"花非还似"则是对春天景色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流年变迁的无奈和对往昔美好的留恋。

“点染春衫无定度,又转沈香亭北”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中花瓣飘落的情景,以及诗人在沈香亭北徜徉之时的心情。这里的“点染春衫”可能是指春风中的花瓣轻拂过人的衣衫,留下淡淡的印记。

“密密疏疏,斜斜整整,似雪难分别”则是对前述景色的总结,这些形容词描绘出了柳絮或其他物事在春风中的纷飞舞动,既有密集的地方,也有稀疏之处。

最后,“坡仙不见,后人有口何说”中“坡仙”可能是对古代诗人(如白居易)的尊称,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前贤的怀念,以及面对如此美景而无法与他们共同欣赏的无奈。同时,也隐含着后世之人在面对这般景色时,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其中之美的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与诗意的春日场景,同时也透露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学追求和深沉的情怀。

收录诗词(204)

刘学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均不详(约公元1192年前后,即宋光宗绍熙时期在世),刘子恽之孙。生平未仕,但游历颇广,曾“游襄汉,经蜀都,寄湖浙,历览名山大川,取友于天下”(本集陈以庄跋)

  • 字:习之
  • 籍贯: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相关古诗词

临江仙.富池岸下

人在空江烟浪里,叶舟轻似浮沤。

此心无怨也无忧。汉江迷望眼,衮衮直东流。

两岸荻芦青不断,四山岗岭绸缪。

晚风吹袂冷飕飕。谁知三伏暑,全似菊花秋。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贺新郎.送郑材卿

莫向愁人说。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七八。

是则中年伤怀抱,客里何堪送客。

又添取、一襟凄咽。

岸柳凋零秋容澹,黯消凝、怎忍轻攀折。

重会面,甚时节。杏花丽日梅花雪。

记当时、一觞一咏,楚云湘月。

别后君休劳春梦,转眼江南塞北。

莫漫被、闲愁萦结。

且判离筵今夕醉,霎时间、便见兰舟发。

空怅望,水云阔。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

午睡莺惊起。鬓云偏、松未整,凤钗斜坠。

宿酒残妆无意绪,春恨春愁如水。

谁共说、厌厌情味。

手展流苏腰肢瘦,叹黄金、两钿香消臂。

心事远,仗谁寄。帘栊渐是槐风细。

对梧桐、清阴满院,夏初天气。

回首春空梨花梦,屈指从头暗记。

叹薄倖、抛人容易。

目断孤鸿沈双鲤,恨萧郎、不寄相思字。

幽恨积,黛眉翠。

形式: 词牌: 贺新郎

贺新郎.再韵赋梅

东阁凭诗说。对丰姿、飘然杖屦,澹然巾葛。

竹外一枝斜更好,玉质冰肌粲雪。

谁折向、满头宣发。

水驿云窗烟庭院,更宜晴、宜雨还宜月。

霜夜永,景萧瑟。孤芳夐与群芳别。

陇程遥、攀条难寄,碧云惊合。

桃李漫山空春艳,不比仙风道骨。

有潇洒、清新奇绝。

我被幽香相懊恼,宋广平、岂但心如铁。

飞暗度,石吹裂。

形式: 词牌: 贺新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