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地颂(其三)

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之又却应。

莫道此声如谷响,若还无谷有何声。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看似无形,呼唤时却又回应。
别以为这声音像山谷回荡,若无山谷,又怎会有回声?

注释

视:看。
之:代词,指代前面的无形物。
不可见:看不见。
其:它的。
形:形状。
及至:等到。
呼:呼叫。
又:再。
却:反而。
莫:不要。
道:说。
此:这。
声:声音。
如:像。
谷:山谷。
若:如果。
还:假如。
无:没有。
何:什么。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物质形态的境界,通过对声音的探讨来表达禅宗中“性”与“地”的关系。“视之不可见其形”说明性是无形的,不可为外在形象所捕捉;“及至呼之又却应”则指称呼它时,它即显现,体现了一种主观上的呼唤与客观上的回响。

“莫道此声如谷响”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否认这种声音像山谷中的回音,但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比喻来强调性与地的和谐统一。最后,“若还无谷有何声”则进一步探讨,如果没有实质的存在(谷),那么这个声音从何而来?这句话在哲学层面上挑战了传统的物质观,暗示了一种超越实体的本体论。

整首诗通过对声音的探究,引导读者思考超验的“性”与现象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及语言符号与真理呈现之间的复杂性。张伯端作为宋代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禅意在诗中展现了深邃的哲思。

收录诗词(139)

张伯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采珠歌

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

不会自寻求,却数他人宝。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

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

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

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

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

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

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

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

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

无佛修,无法说,丈夫智见自然别。

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牛论生灭。

形式: 古风

鍊铅火候

三十文爻七十武,二百六十分明数。

首尾须教用武烹,中间文火温温煮。

炉中鍊出五彩光,赫赫一粒大如黍。

将来掌上和壳吞,逍遥永作真仙侣。

形式: 古风

绝句(其三)

鉴形闭气思神法,初出艰难后坦途。

倏忽虽能游万国,奈何弃旧却移居。

形式: 七言绝句

绝句(其五)

俗语常言合圣道,宜向其中细寻讨。

能将日用颠倒求,天地尘沙尽成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皓]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