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黄榆岭

厚坤忽拥太行脊,上倚青天才一尺。

地凝馀滓荡水痕,我忆乾坤始开辟。

谁镌万朵玉芙蓉,苍壁丹崖太古色。

雄根西与昆崙连,爽气东堪泰岳敌。

上有夭矫之寒松,下有碨磊之怪石。

瀑布直下三千丈,长虹偃蹇明珠掷。

万壑晴看云气流,六月时有冰花积。

幽龙往往涧底眠,一泓不动玻瓈碧。

层峦回岫咫尺间,恍惚龙行失南北。

仰窥嵰崄心骨惊,俯瞰谽谺毛发立。

马蹄局蹐不敢驰,耸耳长鸣如有识。

左右应接且徐步,一一异态看殊斁。

嗟我平生爱肥遁,利名不治烟霞癖。

见此喜极颠倒吟,安得长风驾两腋。

摩挲绝顶纵双眸,一睹方圆天地窄。

砧岩欲讨幽人居,白鹤时见飞来只。

何日买田耕紫烟,閒看云霞朝复夕。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黄榆岭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将黄榆岭的自然景观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首先,诗人从宏观角度描绘了黄榆岭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厚坤忽拥太行脊,上倚青天才一尺。”黄榆岭位于太行山脉,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接着,“地凝馀滓荡水痕”则展现了山体的地质特征,以及水流冲刷后留下的痕迹,赋予了山岭以历史的沉淀感。

“谁镌万朵玉芙蓉,苍壁丹崖太古色。”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山石比作玉芙蓉,形象地描绘出山石的洁白与美丽,同时强调了山石的古老与神秘。随后,“雄根西与昆崙连,爽气东堪泰岳敌。”进一步展示了黄榆岭与昆仑山相连,其爽朗的气息足以与泰山相匹敌,突出了其雄伟壮观的地理特征。

接下来,诗人细致描绘了山岭上的自然景观:“上有夭矫之寒松,下有碨磊之怪石。”寒松挺拔,怪石嶙峋,展现了山岭的生机与险峻。而“瀑布直下三千丈,长虹偃蹇明珠掷。”则通过瀑布的壮观景象,营造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此外,“万壑晴看云气流,六月时有冰花积。”描绘了山岭四季变换的自然美景,既有晴空万里时云气流动的宁静,也有六月时节冰花堆积的奇观。

诗人还巧妙地融入了神话元素:“幽龙往往涧底眠,一泓不动玻瓈碧。”想象中,山涧深处有龙眠息,水面如碧玉般清澈平静。这种融合了自然与神话的描述,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

“层峦回岫咫尺间,恍惚龙行失南北。”描绘了山岭间的层峦叠嶂,仿佛置身于迷雾之中,难以分辨方向。接着,“仰窥嵰崄心骨惊,俯瞰谽谺毛发立。”通过对比视角,展现了山岭的险峻与壮美,令人心惊胆战。

“马蹄局蹐不敢驰,耸耳长鸣如有识。”诗人以马为喻,形象地表现了人在面对如此壮丽景色时的敬畏之情。最后,“左右应接且徐步,一一异态看殊斁。”表达了诗人对黄榆岭独特景观的赞叹与欣赏。

在结尾部分,诗人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嗟我平生爱肥遁,利名不治烟霞癖。见此喜极颠倒吟,安得长风驾两腋。”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生活的向往。同时,“摩挲绝顶纵双眸,一睹方圆天地窄。”则展现了诗人站在山顶,俯瞰大地,感受到宇宙之广阔与自己的渺小,从而产生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不仅描绘了黄榆岭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生活态度的反思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收录诗词(109)

王云凤(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雁南飞

雁南飞,南飞雁何之。望君君不见,见雁增我悲。

独立西风看雁飞,金台风冷游人稀,秋光欲尽君不归。

形式: 古风

为李时升题竹卷

世间红紫曾不顾,日日坐对江南趣。

是谁霜尖扫墨花,夺取造化归纤素。

凿得怪石湖之幽,湖波有神神亦愁。

寒拥苍鳞千叠浪,昼滴清岚万顷秋。

上有数竿直如指,缥缈一枝堕还起。

青悬沧海珊瑚钩,彩弄丹山凤凰尾。

我今见此双眼新,风尘骑马是何人。

秋来明月当空夜,不减潇湘染泪筠。

形式: 古风

题霸陵缱绻卷用晦弟价俨举人

山巑岏,水潺湲。送子千里道,别易会应难。

酒罢更复酌,尽此杯中欢。

丈夫四方志未了,黄鹄一举天地小。

相逢未可卜何年,后夜月明梦相绕。

形式: 古风

商州道次邃庵先生山中吟韵

风叶萧萧点乱山,愁人到此一开颜。

云深日暮有柴关,稚子林间驱犊出,老翁涧底负冰还。

形式: 古风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