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春寒》,是明代诗人张宇初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春寒时节的内心感受与生活态度。
首句“好遁宁高尚,栖迟若去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宁愿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也不愿在官场中忙碌。这里的“遁”字,既有逃避之意,也暗含着归隐山林的意味。“宁高尚”则强调了诗人对精神高洁的追求,而非物质上的富贵。
接着,“栖迟若去官”进一步说明了诗人对于官场的厌倦,希望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栖息之所,远离世俗的纷扰和官场的束缚。这种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
“扫云期晚霁,卧雨惜春寒”两句,描绘了诗人面对春寒时节的景象。通过“扫云”与“晚霁”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期待。而“卧雨惜春寒”则细腻地刻画了诗人对春寒的体察,即使在雨中也能感受到春天的寒冷,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张说文辞癖,陶潜水木宽”两句,运用典故,将自己与历史上两位著名的文人——张说和陶渊明相比较。张说是唐代文学家,以文辞见长;陶渊明则是东晋时期的田园诗人,以淡泊名利、崇尚自然著称。这里诗人通过自比,表达了自己在文辞上有着独特的偏好,同时也向往陶渊明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然的生活态度。
最后,“故人书少慰,尘累了无干”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有书信作为慰藉,但仍然难以完全摆脱尘世的烦恼与束缚。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真正心灵交流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琐事的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春寒》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对文辞的偏好、以及对现实世界中烦恼的反思。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