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庐山

禅栖忽忆五峰游,去著方袍谢列侯。

经启楼台千叶曙,锡含风雨一枝秋。

题诗片石侵云在,洗钵香泉覆菊流。

却忆前年别师处,马嘶残月虎溪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忽然想起在禅林中度过的时光,穿上僧袍告别世俗的权贵。
诵经声在楼阁间回荡,曙光照耀千叶窗,锡杖上沾染着风雨,秋天的枝头独自摇曳。
题写诗句的石头高耸入云,洗过法器的泉水香溢,菊花随流水流淌。
回忆起前年的离别,马儿嘶鸣,残月挂在虎溪边。

注释

禅栖:修行禅定的生活。
五峰游:在五峰山的游历。
方袍:僧人的长袍。
列侯:达官显贵。
经启:诵读经文。
楼台:楼阁。
千叶曙:千层楼台的黎明。
锡含风雨:锡杖上带着风雨。
题诗:题写诗句。
片石:孤零零的石头。
侵云:直插云霄。
洗钵:清洗食具。
香泉:香气四溢的泉水。
覆菊:覆盖着菊花的泉水。
前年别师:前年的分别。
师处:师父所在的地方。
马嘶:马的嘶鸣声。
虎溪头:虎溪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往日游历五峰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友人的深情送别。诗中融合了自然景物与内心情感,抒写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趣。

"禅栖忽忆五峰游",一开篇便展现出一种淡定的生活状态和对往事的追思,而“去著方袍谢列侯”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尘世功名利禄的超脱态度。这种高远的情怀充满了出世的意味。

"经启楼台千叶曙,锡含风雨一枝秋",通过对楼台、朝阳和秋意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调。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使得诗句流露出淡远而深长的情韵。

"题诗片石侵云在,洗钵香泉覆菊流"中,“片石”、“侵云”、“香泉”、“覆菊”,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雅致的自然环境,更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而最后两句“却忆前年别师处,马嘶残月虎溪头”,则将时光拉回至与友人告别的情景,通过“马嘶”、“残月”和“虎溪头”的描绘,再现了那份难以忘怀的离别之情。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情怀,同时又不失对朋友深厚的情谊。

收录诗词(265)

赵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 字:承佑
  • 籍贯: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
  • 生卒年:约806年——约853年

相关古诗词

送裴延翰下第归觐滁州

失意何曾恨解携,问安归去秣陵西。

郡斜杨柳春风岸,山映楼台明月溪。

江上诗书悬素业,日边门户倚丹梯。

一枝攀折回头是,莫向清秋惜马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送滕迈郎中赴睦州

郡斋秋尽一江横,频命郎官地更清。

星月去随新诏动,旌旗遥映故山明。

诗寻片石依依晚,帆挂孤云杳杳轻。

想到钓台逢竹马,只应歌咏伴猿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送薛耽先辈归谒汉南

云绕千峰驿路长,谢家联句待檀郎。

手持碧落新攀桂,月在东轩旧选床。

几日旌幢延骏马,到时冰玉动华堂。

孔门多少风流处,不遣颜回识醉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重阳日示舍弟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