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吴与弼在冬至之日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处境的反思。
首联“屡醒长更梦,频添暮景愁”,诗人以“醒”与“梦”对比,形象地描绘了人生的虚幻与短暂,每到夜晚,思绪便如同梦境般纷繁复杂,增添了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愁绪。这里运用了“长更”(长夜)和“暮景”(黄昏)两个意象,强化了时间的紧迫感和生命的脆弱性。
颔联“盛时刚易失,多病苦难瘳”,进一步阐述了人生的不易。盛年时期稍纵即逝,而疾病缠身则难以痊愈。这两句通过“盛时”与“多病”的对比,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不易,强调了珍惜当下、把握机会的重要性。
颈联“长困荆榛境,终非鸾凤俦”,诗人自比为身处困境、无法展翅高飞的“鸾凤”。这里的“荆榛境”象征着艰难困苦的生活环境,“鸾凤俦”则是比喻志向高远、才华出众的人。这一联表达了诗人虽身处逆境,但内心仍怀有高远的理想和追求,渴望摆脱困境,实现自我价值。
尾联“徘徊当令节,休复慨前脩”,在冬至这个特定的时节里,诗人徘徊思索,既不沉溺于过去的哀叹,也不盲目乐观,而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处境和未来。这一联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超然的态度,既是对过去的一种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感受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逆境中保持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