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刘伯祥

记曾林下见臞仙,惆怅红尘未断缘。

不惮广文寒处坐,屡逢元亮醉时眠。

难逃辰巳贤人岁,有负齑盐太学年。

落落天才无地用,却还英气与山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金末元初诗人李俊民对友人刘伯祥的悼念之作。诗中以“记曾林下见臞仙”开篇,将刘伯祥比作林中的瘦仙,形象地描绘了他超凡脱俗的气质。接着,“惆怅红尘未断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刘伯祥未能摆脱世俗束缚的遗憾,以及对两人友情未能延续的惋惜。

“不惮广文寒处坐,屡逢元亮醉时眠”两句,运用典故,以东晋诗人陶渊明(字元亮)的饮酒和归隐生活来比喻刘伯祥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刘伯祥高洁品格的赞赏。这里“广文”可能暗指刘伯祥的官职或生活状态,与“寒处坐”形成对比,突出了其不畏艰难、坚守自我之精神。

“难逃辰巳贤人岁,有负齑盐太学年”则进一步揭示了刘伯祥在仕途与学问上的追求与无奈。这里的“辰巳贤人岁”可能是指他在为官期间的岁月,“齑盐太学年”则可能指的是他在学术研究或教育生涯中的时光。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刘伯祥在追求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同情和理解。

最后,“落落天才无地用,却还英气与山川”两句,是对刘伯祥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感慨,以及对其精神力量最终融入自然界的美好祝愿。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格魅力的赞美。

收录诗词(872)

李俊民(金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籍贯:自号鹤鸣老

相关古诗词

伊阙鸂鶒堂(其一)

千年古道入荒城,破屋颓垣一聚尘。

天地如何收险阻,山川犹觉露精神。

馀波禹贡朝宗水,习俗周南既醉人。

把酒西风无限兴,黄花时节对嘉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伊阙鸂鶒堂(其二)

一日滩流浅自分,滩头鸂鶒似通神。

大都鸾棘无多地,毕竟乌台得几人。

浮世堂堂春易去,随时局局事皆新。

当年灵翼今何在,满目西风动白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乱后寄兄(其一)

长剑何人倚太行,毡裘入市似驱羊。

怒降白起不仁赵,死守裴侯无负唐。

可柰昆炎焚玉石,更堪蜀险化豺狼。

紫荆犹是阶前树,风雨何时复对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乱后寄兄(其二)

万井中原半犬羊,纵横大剑与长枪。

昼烽夜火岂虚日,左触右蛮皆战场。

丁鹤未归辽已冢,杜鹃犹在蜀堪王。

此生不识连昌乐,目送孤鸿空断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