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莘老将赴太平二首(其一)

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

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

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先生平素的志向已融入诗中,弟子们不妨弹奏和谐的音乐来共鸣。
如果时运如同伊尹、周公那样有所担当,命运像孔子、孟子一样无需回归。
他渴望周游四海乘船而去,不愿在西山隐居吃粗粮。
虽然这条道路难以言表,自己尚未实现,姑且随世俗而行,顺其自然。

注释

先生:指有学问或地位的人。
素志:平素的志向。
形诗:融入诗中表达。
弟子:学生或晚辈。
鼓瑟希:弹奏和谐的音乐。
伊周:伊尹和周公,古代贤臣。
任:担当重任。
孔孟:孔子和孟子,儒家代表人物。
无归:无需回归,指追求理想。
四海:天下各地。
乘槎:乘木筏出行。
西山:象征隐居之地。
食粟非:不愿过隐居生活。
此道:这种理想。
身未果:自身尚未实现。
从世:随从世俗。
依违:顺应或违背世俗。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个人抱负和对理想的追求不渝的诗句。"先生素志已形诗,弟子何妨鼓瑟希"表明诗人对于师承的尊重与学习态度,同时也透露出对知识和技艺追求的热忱。"时若伊周方有任,命如孔孟可无归"则是将自己的抱负比喻为古代圣贤,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不愿随波逐流。

"要终四海乘槎去,高谢西山食粟非"一句,通过对远行和隐居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心境。诗人似乎在表达,即使是在遥远的地方,也愿意为了心中的理想而放弃物质享受。

最后两句"此道难言身未果,且当从世共依违"则流露出一种对自己抱负尚未实现的自我反省,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暂时顺应 世俗的态度。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理想追求,也透露了一种超越现实、追求精神纯粹的思想倾向。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和朱元弼春游

闭门无著只疏慵,谩出留连与众同。

柳却有情愁落日,花惟能笑谢东风。

恨无日到三春外,尽看人狂六极中。

泛泛相逢且相笑,久将吾道付穷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和束熙之论旧

当年龆龀偶同门,糊口重来已十春。

仰叹早成浑属子,始知老拙尽输人。

火烟论友劳薰灼,桂檗为生合苦辛。

待看圣贤堂奥去,愿持箕帚扫遗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和束熙之雨后

猎猎风吹雨气腥,谁翻碧海踏天倾。

如何农畯三时望,只得官蛙一处鸣。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暂分明。

当车收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和洪与权

沟中老弱转流尸,夫不容妻母弃儿。

常得民愚犹是幸,不然死等更何为。

布衣空有蒿莱泪,肉食方多妾马思。

君也天心省民数,未知死所又何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