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沟中老弱转流尸,夫不容妻母弃儿。
常得民愚犹是幸,不然死等更何为。
布衣空有蒿莱泪,肉食方多妾马思。
君也天心省民数,未知死所又何辞。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强烈谴责。诗中的“沟中老弱转流尸”、“夫不容妻母弃儿”,生动地展现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破坏和无尽的人间惨剧,反映出人们在灾难面前的无助与绝望。
通过“常得民愚犹是幸,不然死等更何为”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人民的关切,他认为即使是在愚昧中,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至少还活着。而如果连这种愚昧都不存在,那么死亡又有何意义呢?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尊严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布衣空有蒿莱泪,肉食方多妾马思”则是对当权者的讽刺。尽管他们穿着简陋的衣服,但眼里只有野菊花(蒿莱)的泪水,而不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心;他们的餐桌上虽然有充足的肉食,却只想着自己的私欲和宠爱的马匹,完全忽视了民众的困境。
最后两句“君也天心省民数,未知死所又何辞”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批评,认为他们应当有天赐的良心去体察民情,但他们却不了解死亡的意义,更不用说找不到辞职的理由。这里,诗人通过尖锐的语言指出了统治阶级对于人民疾苦的漠视和责任的逃避。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对战争、社会现实以及统治者的深刻批判,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
不详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心迹牵羁逐势分,一生襟抱向谁论。
十年漂泊迷南北,千里忧思厌梦魂。
书托远怀期日月,眼和衰泪望乾坤。
何时得就归来赋,老守桑麻聚一门。
功业尝闻亦有时,可能天命出依违。
终看世态真何道,不得吾心自合归。
廊庙得逢应有义,草茅虽老尚知非。
秋来客况无他异,时向西风诵式微。
高明庭宇好崇基,枉把疏帘窣地垂。
必欲满堂阴有乐,谁能暗室自无欺。
卷舒未必风无意,间隙须防燕解窥。
莫道人终可遮障,可终遮障亦何为。
矻矻雕镌役俗儿,六经尘土有谁吹。
我追往圣思前躅,子苟安行即后时。
大遇定为当世福,不逢犹作后来师。
思量最是男儿事,此外吾曹不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