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闲适自得的山林生活场景。开篇“时时溪上行,或与幽人遇”两句,透露出诗人的喜好,即经常在小溪边漫步,偶尔会遇到同样隐居山林的人。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那些喜欢隐居、不愿意参与世俗喧嚣的人,与诗人有着相似的生活追求。
“手把一编书,共倚崖边树”表明诗人在大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他手持书籍,与自然景物为伴,共同依靠着山崖旁的树木。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文雅情操,也反映出他对知识和自然美景的热爱。
接下来的“鹭近始暂飞,鱼惊却重聚”两句,则从动态上描绘了溪边的生态。鹭(一种水鸟)短暂起飞,而被惊吓过的鱼儿又重新聚集起来。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细腻观察,也表达了诗人对和谐自然环境的赞美。
“佳景不待求,足熟自知处”这两句强调了诗人对于山林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喜悦。这里的“佳景”指的是溪边的美好风光,而“足熟自知处”则意味着诗人已经非常熟悉并享受这一切,不需要特别去寻求什么。
最后,“稚子爱相随,似亦耽幽趣”两句,显示出即便是年幼的孩子,也对这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喜爱和依恋。“耽幽趣”则指的是沉迷于隐居山林中的乐趣。这里的“稚子”可能是诗人家中的孩子,或许只是溪边偶遇的小孩,但无论如何,这些孩子都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一片宁静的环境。
综上所述,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的精致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