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鉴上人

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树色依禅诵,泉声入寂寥。

宝龛经末劫,画壁见南朝。

深竹风开合,寒潭月动摇。

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

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

形式: 排律 押[萧]韵

翻译

戒律和教义在传播,僧人的岁月如烟云高挂。
树木映衬着禅修诵经的声音,泉水声融入了寂静的氛围。
古老的佛龛历经劫难,壁画展现出南朝的风貌。
深林中的竹叶随风舒展,寒冷的潭水月影摇曳。
心静下来追求真理,夜晚在修行中热爱佛法。
我渴望寻找真实的自我,乘船穿越汹涌的海潮。

注释

律仪:佛教的戒律和仪式。
诱:引导。
僧腊:僧人的修行年数。
烟霄:高远的天空。
禅诵:禅定诵经。
寂寥:寂静、空旷。
宝龛:珍贵的佛龛。
末劫:佛教中指世界末日。
画壁:壁画。
南朝:古代中国的一个历史时期。
深竹:深深的竹林。
寒潭:冰冷的湖泊。
静理:静思的智慧。
中宵:半夜。
真去:寻求真实。
乘船:驾船。
海潮:大海的潮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在自然中修行的宁静景象。"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表明僧人遵循着佛法的规仪,传承着教诲,而他们的精神状态如同老者般沉稳,仿佛与云霄相通。

"树色依禅诵,泉声入寂寥"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树木的颜色似乎在倾听着僧人的禅诵,而泉水的声音渗透进了寂静无声的空气中。这里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宝龛经末劫,画壁见南朝"可能是在提到某种佛教典籍或是对过去时代的一种缅怀。宝龛可能指的是珍贵的经卷,而经末劫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画壁见南朝,则可能是指通过壁画来回顾古代的繁华。

"深竹风开合,寒潭月动摇"进一步描绘了僧侣所处环境的宁静与自然之美。深竹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而寒潭中的水面在夜晚被月光照耀,显得波光粼粼。

"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表达了僧侣内心的平和与对佛道的热爱。在宁静中修行,夜深人静时仍坐在那里沉思。

最后两句"更欲寻真去,乘船过海潮"则是对追求真理的渴望。似乎在表达僧侣想要进一步地探索生命和宇宙的真谛,即使需要冒险穿越海洋的波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僧侣与自然和谐共处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追求。

收录诗词(44)

皇甫曾(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 籍贯:润州丹阳
  • 生卒年:785

相关古诗词

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形式: 五言绝句 押[梗]韵

送李中丞归本道

上将还专席,双旌复出秦。

关河三晋路,宾从五原人。

孤戍云连海,平沙雪度春。

酬恩看玉剑,何处有烟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路中口号

还乡不见家,年老眼多泪。

车马上河桥,城中好天气。

形式: 五言绝句

赠沛禅师

南岳满湘沅,吾师经利涉。

身归沃洲老,名与支公接。

净教传荆吴,道缘止渔猎。

观空色不染,对境心自惬。

室中人寂寞,门外山重叠。

天台积幽梦,早晚当负笈。

形式: 古风 押[叶]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