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瞻雪浪斋

谪居杜老尝东屯,波涛绕屋知龙尊。

门前石岸立精铁,潮汐洗尽莓苔昏。

野人相望夹水住,扁舟时过江西村。

窗中缟练舒眼界,枕上雷霆惊耳门。

不堪水怪妄欺客,欲借楚些时招魂。

人生出处固难料,流萍著水初无根。

旌旗旋逐金鼓发,蓑笠尚带风雨痕。

高斋雪浪卷苍石,北叟未见疑戏论。

激泉飞水行亦冻,穷边腊雪如翻盆。

一杯径醉万事足,江城气味犹应存。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翻译

被贬居住在杜甫曾住过的东屯,波涛拍打着房屋仿佛龙的威严。
门前的石岸如同精炼的铁,潮汐冲刷掉苔藓,显得昏暗。
乡野之人隔着水相邻而居,小船偶尔驶过江西的村庄。
窗户中白布般的月光洒进眼帘,枕边雷鸣般的涛声惊动了耳朵。
忍受不了水中的怪物胡乱作祟,想借用楚辞来招回迷失的灵魂。
人生的起落本就难以预料,就像浮萍随水流,起初没有根基。
旗帜随着战鼓声飘扬,蓑衣斗笠还留有风雨的痕迹。
高斋之上,雪浪卷起青石,北方的老者或许会怀疑这是玩笑。
激流之水即使飞溅也结冰,边疆的腊月大雪如倾盆而下。
一杯酒足以让我忘却世间烦恼,江城的气息应该依然留存。

注释

杜老:指杜甫。
东屯:地名, 杜甫曾在此居住。
精铁:形容坚硬的石岸。
莓苔:苔藓。
野人:乡村居民。
江西村:地名。
缟练:月光。
雷霆:比喻涛声。
水怪:比喻困境或困难。
招魂:古代招引亡魂的仪式。
流萍: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初无根:没有固定的立足点。
旌旗:旗帜。
金鼓:战鼓。
高斋:高高的书斋。
雪浪:雪景。
戏论:戏言, 不当真的话。
激泉:激流。
冻:结冰。
江城: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气味:气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和子瞻雪浪斋》,诗人以谪居东屯的杜甫自比,描绘了雪浪斋周围的自然景色和生活情境。首句提到杜甫的经历,暗示自己也有相似的境遇。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斋前石岸经潮汐冲刷,显得清新而宁静,反映出他对自然环境的喜爱。

“野人相望夹水住”描绘了邻居的生活状态,扁舟过江的场景增添了生活的动态感。“窗中缟练舒眼界,枕上雷霆惊耳门”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雪浪斋内外的视听感受,既有开阔的视野,又有壮阔的自然之声。

诗人感慨水怪欺客,表达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怀念,借楚辞中的“招魂”表达对过去的追忆。他以“流萍著水初无根”自比,感叹人生的不确定性。接着,他描绘了斋内的景象,雪浪翻滚,仿佛带着风雨痕迹,显示出环境的严酷。

最后,诗人以“一杯径醉万事足”表达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尽管身处困境,但仍能从江城的气息中找到安慰。整首诗情感深沉,寓言丰富,展现了苏辙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豁达。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和子瞻喜虎儿生

生男如狼犹恐尪,寅年生虎慰爷娘。

汝家家世事文史,门户岂有空刚强。

试看猛虎在山谷,斧牙钩爪旗尾扬。

徐行当道择牛羊,狐狸惊走熊猪忙。

我今老病思退藏,生子安得尚激昂。

不见伯父擅文章,逡巡议论前无当。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和子瞻焦山

金山游遍入焦山,舟轻帆急须臾间。

涉江已远风浪阔,游人到此皆争还。

山头冉冉万竿竹,楼阁不见门长关。

金山共此一江水,只有胜绝无此闲。

野僧终日饱一饭,与世相视如髦蛮。

门无舟楫断还往,说法教化鼋鼍顽。

偶然客至话乡国,西望落日低铜镮。

岷峨正在日入处,想象积雪堆青鬟。

稻田一顷良自给,仕宦不返知谁扳。

久安禄廪农事废,强弓一弛无由弯。

行逢佳处辄叹息,想见茅屋藏榛菅。

我知此地便堪隐,稻苗旆旆鱼斑斑。

形式: 古风 押[删]韵

和子瞻煎茶

年来病懒百不堪,未废饮食求芳甘。

煎茶旧法出西蜀,水声火候犹能谙。

相传煎茶只煎水,茶性仍存偏有味。

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誇满口。

我今倦游思故乡,不学南方与北方。

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

何时茅檐归去炙背读文字,遣儿折取枯竹女煎汤。

形式: 古风

和子瞻蜜酒歌

蜂王举家千万口,黄蜡为粮蜜为酒。

口衔涧水拾花须,沮洳满房何不有。

山中醉饱谁得知,割脾分蜜曾无遗。

调和知与酒同法,试投曲糵真相宜。

城中禁酒如禁盗,三百青铜愁杜老。

先生年来无俸钱,一斗径须囊一倒。

餔糟不听渔父言,炼蜜深愧仙人传。

掉头不问辟谷药,忍饥不如长醉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