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管书记

边事多劳役,儒衣逐鼓鼙。

日寒关树外,峰尽塞云西。

河广篷难度,天遥雁渐低。

班超封定远,之子去思齐。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齐]韵

翻译

边境战事频繁,读书人也穿上战袍随军出征。
阳光照在寒冷的关隘外树木上,山峰隐没在遥远的边塞云层西边。
河流宽阔,船帆难以渡过,天空高远,大雁逐渐降低飞行。
像班超一样封侯于远方的壮志,这位士子也要效仿,志向相同。

注释

边事:边境战事。
劳役:频繁的劳役。
儒衣:读书人的衣服,借指文人士大夫。
鼓鼙:战鼓,代指战争。
日寒:阳光寒冷。
关树:边关外的树木。
峰尽:山峰消失在视野尽头。
塞云:边塞的云彩。
河广:河流宽阔。
天遥:天空遥远。
雁渐低:大雁逐渐降低飞行高度。
班超:东汉名将,以投笔从戎、封定远侯而闻名。
封定远:封爵于远方。
之子:这个人,指代前文的士子。
去思齐:离去时心志与班超相同,有远大抱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的萧瑟画面,反映了边疆军人的艰苦生活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人通过“边事多劳役”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边疆戍卒的辛勤与疲惫,而“儒衣逐鼓鼙”则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频繁和士兵们紧随军鼓奔波的情景。

接下来的“日寒关树外,峰尽塞云西”不仅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观,更通过“日寒”和“峰尽塞云西”的意象传达了一种孤寂与遥远。这些景物都在强化诗中那种超脱尘世、望眼欲穿的情感。

“河广篷难度,天遥雁渐低”则通过对河流宽阔和渡口艰难的描述,以及天边飞鸟姿态的描摹,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这里的“河”和“雁”都成为了隔绝与孤独的象征。

最后,“班超封定远,之子去思齐”中,诗人提及了历史上的班超,这位将军曾远征西域,为国开疆拓土。而“之子去思齐”则表达了班超儿子的离别之情,心中的思念之深。这里的“封定远”和“去思齐”都是对远方亲人深切怀想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绘,以及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展现了一个复杂的情感世界,其中既有战事的艰辛,也有离别的哀愁,更有对远方之人的无限思念。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送时暹避难适荆南

三叹把离袂,七哀深我情。

云天愁远别,豺虎拥前程。

驻马恋携手,隔河闻哭声。

相思昏若梦,泪眼几时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李九贬南阳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送李判官赴桂州幕

欲知儒道贵,缝掖见诸侯。

且感千金诺,宁辞万里游。

雁峰侵瘴远,桂水出云流。

坐惜离居晚,相思绿蕙秋。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李评事赴潭州使幕

湖南远去有馀情,蘋叶初齐白芷生。

谩说简书催物役,遥知心赏缓王程。

兴过山寺先云到,啸引江帆带月行。

幕下由来贵无事,伫闻谈笑静黎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