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家庭境遇,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孤儿在贫困中的挣扎与无助。诗人以“衣裳常百结”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孤儿生活的艰苦,衣物破旧不堪,暗示了家庭经济的极度匮乏。接着,“母死儿孓立”一句,直接点明孤儿失去了母亲的庇护,独自面对生活的艰难,情感深沉,令人动容。
“索米就邻炊,一日不再食”,描述了孤儿为了生存,不得不向邻居乞讨食物,甚至一天都吃不上饭的凄凉情景。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让读者仿佛能亲眼目睹孤儿的困苦,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公。
“道逢相识人,见儿有菜色”,在外出时偶遇熟人,对方注意到孤儿面黄肌瘦,这不仅反映了孤儿的营养不良,也暗示了社会对他困境的关注与同情。然而,“欲赠无所将,与儿相对泣”,即使有人想要帮助,却因无力提供实质援助而感到无奈和悲伤,这一幕充满了无力感和深深的同情。
“衰门况单丁,忍视此弱息”,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孤儿处境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感叹于孤儿家庭的衰败与孤独。最后一句“吁嗟兮孤子,皇天为扶植”,是对孤儿命运的感慨,既包含了对孤儿未来的担忧,也寄托了对上天能够给予孤儿帮助的希望。
整首诗通过孤儿的生活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公,以及诗人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怀和同情。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是清代社会现实主义诗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