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五年秋尝宿独木为诗以自遣今复过此追旧感叹用韵示超然二首(其二)

踪迹漂流不系船,旧游曾到意茫然。

玉笙哀怨初凉夜,秋月婵娟落木天。

往事已嗟如昨梦,壮怀无复似当年。

炉峰当眼空相向,因念区区想见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释德洪所作的《元祐五年秋尝宿独木为诗以自遣今复过此追旧感叹用韵示超然二首(其二)》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

首句“踪迹漂流不系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如同没有锚定的船只在江河中随波逐流。接着,“旧游曾到意茫然”一句,透露出诗人对往昔经历的回忆,虽然记忆犹在,但情感却已变得模糊不清,充满了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玉笙哀怨初凉夜,秋月婵娟落木天”两句,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哀婉的氛围。玉笙的哀怨声在初秋的夜晚回荡,与明月、落叶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感伤。

“往事已嗟如昨梦,壮怀无复似当年”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感叹往事如梦,曾经的豪情壮志如今已不再,流露出对时光流逝、青春易逝的感慨。这种对比,强化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处境的无奈。

最后,“炉峰当眼空相向,因念区区想见怜”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炉峰,似乎在寻找某种寄托或安慰。这里的“区区”可能指的是诗人自己,也可能是他心中的某个人或事物。诗人通过这一细节,表达了对过去情感的怀念以及对当前孤独境遇的自我慰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处境的无奈接受,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与客啜茶戏成

道人要我煮温山,似识相如病里颜。

金鼎浪翻螃蟹眼,玉瓯绞刷鹧鸪斑。

津津白乳冲眉上,拂拂清风产腋间。

唤起晴窗春书梦,绝怜佳味少人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宿香城寺

夜晴风细月华清,绕寺霜筠雪竹声。

锡响僧归帝青宝,梦香人宿水沉城。

古今不隔尘都尽,心境俱忘镜对明。

枕臂晓猿三叫绝,小窗灯暗读残经。

形式: 七言律诗

自张平道入瑶溪

冲虎曾经落照村,千峰盘尽始登门。

惯闻跛脚阿师法,喜见横行道者孙。

爱客精神清入画,游方踪迹夜重论。

杖藜又入层云去,知有安公旧隐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九峰夜坐

千峰万峰自云雨,一宿两宿心颓然。

不知人间岁云暮,但觉涧风吹夜泉。

地炉火燄水正泣,篝灯委昏僧未眠。

古人去我不甚远,何必想像临遗编。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