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三首(其二)

燕窠泥土一春衔,惭愧封侯止立谈。

旧隐尚闻存竹径,归休但要葺茅庵。

钓船梦想沿溪泛,酒盏遥思向日酣。

强欲迟留依幕府,吴公行恐召河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翻译

燕子忙碌一个春天衔泥筑巢,只因封侯功绩微薄只能聊以自慰。
昔日隐居之地仍有竹林小径,退休后只想修缮茅草小屋。
常常梦想着乘舟沿着溪流漂泊,遥想饮酒时畅快淋漓的情景。
虽然想在此多停留,但恐怕吴公会召我去往他治下的河南任职。

注释

燕窠:燕子的窝。
泥土:土壤。
衔:叼着、携带。
惭愧:感到羞愧或自谦。
封侯:古代封赏有功之臣为侯爵。
止立谈:仅限于闲谈。
旧隐:过去的隐居地。
尚闻:还能听到。
竹径:竹林小路。
归休:退休归隐。
葺:修理、修建。
茅庵:简陋的茅草屋。
钓船:钓鱼的小船。
梦想:想象中的。
沿溪泛:沿着溪流漂流。
向日酣:面向太阳畅饮。
强欲:勉强想要。
迟留:逗留。
依幕府:依靠官署。
吴公:指代某位官员。
行恐:恐怕。
召河南:召唤到河南任职。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再和三首(其二)》。诗人以燕子筑巢起兴,自比辛勤忙碌,虽未封侯却淡泊名利,表达了对旧日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归隐茅庵的向往。他想象着垂钓溪边、畅饮对月的闲适生活,然而又担心自己被召回官场,暗示了他对仕途的矛盾心理。整体上,此诗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的心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再和三首(其三)

天教穷困欲谁衔,生事那须一一谈。

自笑丰年尘满甑,不堪雨后菌生庵。

士师憔悴经三黜,陶令幽忧付一酣。

他日归耕若相忆,尺书频寄北山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再游庐山三首(其一)

当年五月访庐山,山翠溪声寝食间。

藤杖复随春色到,寒泉顿与客心闲。

岩头悬布煎茶足,峡口惊雷泛叶悭。

待得前村新雨遍,扁舟应逐好风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再游庐山三首(其二)

忆自栖贤夜入城,道边兰若一僧迎。

偶然不到终遗恨,特地来游慰昔情。

海外声闻安至此,堂中天鼓为谁鸣。

匆匆复向深山去,一盏醍醐饱粟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再游庐山三首(其三)

此山岩谷不知重,赤眼浮图自一峰。

芒蹻随僧践黄叶,晓光消雪堕长松。

石泉试饮先师锡,午饭归寻下寺钟。

胜处转多浑恐忘,出山惟见白云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