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素琴挂壁已多时,政尔难逢钟子期。
腹有精神方学道,面无尘土始言诗。
山童隔壁沽村酝,田叟登门送墓碑。
小市饥氓争籴米,青州太守可能知。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士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开篇"素琴挂壁已多时,政尔难逢钟子期"表明诗人长时间未曾弹奏他的素琴,因为很难遇到能够理解自己心意的人,如同历史上钟子期般的知音。
接着"腹有精神方学道,面无尘土始言诗"则强调诗人的内心充满了精神和追求,他才开始学习道法,并且只有当脸庞清洁,没有世俗的尘埃时,他才开始吟诵诗歌。这两句突显出诗人对精神世界的重视,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上的自律。
下文"山童隔壁沽村酝,田叟登门送墓碑"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及乡土文化的密切联系。山中少年隔着墙壁沽酒,田野中的老者亲自送来刻有文字的墓碑,这些都是对乡愁和自然生活的一种怀念。
最后"小市饥氓争籴米,青州太守可能知"则透露了社会的贫困与诗人的关怀。市场上贫穷的人们为了争夺几把米而发生冲突,而远在青州的太守或许会了解这些底层民众的苦难。
整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交织,以及他对于精神追求和社会关怀的深切情感。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渊明白发满头生,肯赋閒情未老成。
自笑冷官租屋住,每因来使出郊迎。
横经空忝先生号,解印仍呼处士名。
惟有溪干隐君子,知予的的愿归耕。
三门当驿道,四壁启僧房。
颇有千竿竹,能令六月凉。
撞钟山鹳起,煮茗石罂香。
岸曲盘涡急,人言古濑阳。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三秋此夕恰平分,城市人家半闭门。
正忆紫云吹玉笛,忽惊皓月照金樽。
宦情素薄鸿初到,诗兴方浓雨又昏。
不是桂花香自慰,倚栏无语易销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