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门当驿道,四壁启僧房。
颇有千竿竹,能令六月凉。
撞钟山鹳起,煮茗石罂香。
岸曲盘涡急,人言古濑阳。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寺庙景象,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僧房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与赞美。开篇“三门当驿道,四壁启僧房”直接带领读者进入了一处僧侣栖息之所,那里的建筑结构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
颇有千竿竹,能令六月凉”中的“颇有”表达了诗人对周遭景物的细心观察,而“千竿竹”则不仅是数量上的描述,更蕴含着生机勃勃之意。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清廉,这里的描写更强调了它带来的凉爽,令人联想到夏日避暑的自然风景。
“撞钟山鹳起,煮茗石罂香”则转向寺庙内的生活场景。“撞钟”和“煮茗”都是僧侣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里通过对动静结合的描写,展现了寺庙生活的宁静与庄重。山鹳的飞起似乎也受到了撞钟声响的影响,而石罂煮茗则散发出淡雅的香气。
“岸曲盘涡急,人言古濑阳”中的“岸曲”和“盘涡”描绘了水流的曲折与湍急,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自然美。而“人言古濑阳”则引出了历史的深度,这里的“古濑阳”可能是指一处著名的渡口或是山川之名,它蕴含着人们对这片土地历史记忆的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僧侣生活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与心灵宁静的意境。
不详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三秋此夕恰平分,城市人家半闭门。
正忆紫云吹玉笛,忽惊皓月照金樽。
宦情素薄鸿初到,诗兴方浓雨又昏。
不是桂花香自慰,倚栏无语易销魂。
溧滨三度见中秋,感叹光阴逐水流。
常是浮云妒佳月,不容老子醉高楼。
鲈香易动张翰兴,鲸背难追李白游。
遥忆诗人豪气在,湖天空阔放扁舟。
寻荷访桂远相过,载雨仙舟泛绿波。
老眼已经秋若此,赏心莫问夜如何。
金樽檀板逢欢伯,玉宇琼楼锁素娥。
争得西风卷云幕,与君弄月扣舷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