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翻译

初秋的夜晚来临,广阔的原野披上斜阳余晖。
酷暑使月亮暗淡,远处的捣衣声穿透云层传来。
明亮的灯火映照在水面,老和尚诵读着深沉的佛经。
别提什么中元节了,我还没听说过儒学书籍中的相关记载。

注释

初秋:指刚进入秋季的初期。
平楚:平原上的树木丛生地带。
斜曛:傍晚的斜阳。
暑气:夏季的炎热气息。
昏月:被暑热影响而显得暗淡的月亮。
砧声:古代妇女在石砧上捣衣的声音。
华灯:华丽的灯笼。
浮白水:倒映在水面的灯光。
老衲:年长的僧人。
冥文:佛教的经文或冥想时的默念。
中元节:中国传统节日,又称鬼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儒书:儒家的经典著作。
未闻:未曾听说。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初秋夜景的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这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情境,初秋之夜,天空中挂着淡淡的云彩,月亮也被轻薄的云层覆盖,显得有些模糊。这不仅描绘了景象,也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了氛围。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暑气尚存,但已经不能完全遮蔽月亮,只是让月色变得有些朦胧。而远处的砧声(可能是农夫晚间捣米的声音),穿透了云层传来,增添了一份生活的气息。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华丽的灯火在宁静的水面上投射出倒影,环境异常寂静。老僧在这样的夜晚诵念经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宗教氛围。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怀念和敬仰。在中元节(鬼节)之际,人们通常会谈论有关魂灵的故事,而诗人却对自己未能深入了解儒家经典表示惋惜。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艺术功力,也透露出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自我精神世界的追求。

收录诗词(780)

仇远(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仁父。因居余杭溪上之仇山,自号山村、山村民,人称山村先生。元代文学家、书法家。元大德年间(1297~1307)五十八岁的他任溧阳儒学教授,不久罢归,遂在忧郁中游山河以终

  • 字:仁近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247年~1326年

相关古诗词

中秋月出复雨有怀叶子文汤明叔

三秋此夕恰平分,城市人家半闭门。

正忆紫云吹玉笛,忽惊皓月照金樽。

宦情素薄鸿初到,诗兴方浓雨又昏。

不是桂花香自慰,倚栏无语易销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中秋月出复雨有怀叶子文汤明叔

溧滨三度见中秋,感叹光阴逐水流。

常是浮云妒佳月,不容老子醉高楼。

鲈香易动张翰兴,鲸背难追李白游。

遥忆诗人豪气在,湖天空阔放扁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中秋同陈奎甫放舟

寻荷访桂远相过,载雨仙舟泛绿波。

老眼已经秋若此,赏心莫问夜如何。

金樽檀板逢欢伯,玉宇琼楼锁素娥。

争得西风卷云幕,与君弄月扣舷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中秋待月不见(其一)

期修玩事在杭州,月夕那知常滞留。

纵有侯芭常载酒,惜无李白共登楼。

蛩催织妇贫非懒,云掩霜娥老似羞。

应笑山翁痴守待,满身风露冷貂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