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将军战场歌

清风店南逢父老,告我己巳年间事。

店北犹存古战场,遗镞尚带勤王字。

忆昔蒙尘实惨怛,反覆势如风雨至。

紫荆关头昼吹角,杀气军声满幽朔。

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战。

朝廷既失紫荆关,吾民岂保清风店。

牵爷负子无处逃,哭声震天风怒号。

儿女床头伏鼓角,野人屋上看旌旄。

将军此时挺戈出,杀敌不异草与蒿。

追北归来血洗刀,白日不动苍天高。

万里烟尘一剑扫,父子英雄古来少。

单于痛哭倒马关,羯奴半死飞狐道。

处处欢声噪鼓旗,家家牛酒犒王师。

休夸汉室嫖姚将,岂说唐家郭子仪。

沉吟此事六十春,此地经过泪满巾。

黄云落日古骨白,沙砾惨淡愁行人。

行人来折战场柳,下马坐望居庸口。

却忆千官迎驾初,千乘万骑下皇都;

乾坤得见中兴主,日月重开载造图。

枭雄不数云台士,杨石齐名天下无!

呜呼杨石今已无,安得再生此辈西备胡。

形式: 古风

翻译

在清风店南面遇见了一个老人家,他告诉我己巳年的事情。
清风店北面还留有古战场的遗迹,留下的箭头还带着“勤王”的字样。
回想起被人侵略实在是悲惨,侵略者的军队象疾风骤雨般袭来。
紫荆关那里白天吹起了号角,幽朔上空杀气弥漫,杀声震天。
瓦剌的士兵彰义门外饮马,战斗的烽火照亮了燕山的夜空。
城内有于谦尚书守城,城外有石亨将军领兵杀敌。
石亨的军队来势如闪电,若奔雷,在晴朗的天空下,在野外空旷的地方与敌人激战。
朝廷的军队都守不住紫荆关,老百姓又怎么能保住清风店呢?
敌人杀来,孩子拉着爹爹,大人背着小孩,四散奔逃,哭声震天,朔风怒号。
小孩子躺在床上就能听见战鼓和号角的声音,乡下人站在屋顶上就能看见军队的旗帜。
这时,石亨将军提着戈挺身而出,杀敌人就像割草和蒿。
追击瓦剌军队回来,已经是血染钢刀,此时,上天也为之惊呆。
敌人的侵略终于被扫平,石亨叔侄的英雄事迹古来少有。
瓦刺的首领在倒马关痛哭,因为他的士兵多死在飞狐关。
到处是敲锣打鼓欢庆胜利,家家杀牛备酒犒劳军队。
石亨将军的功绩可以和汉代的霍去病,唐朝的郭子仪相媲美。
转眼六十年过去了,每次经过此地仍然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落日的照耀下,在暮云的映衬下,古战场上的尸骨显得惨自,漫漫黄沙,景象惨淡,让行人发愁。
行人折下战场旁的一根柳枝,下马坐在那里望着居庸关。
想起那么多的官员迎接英宗回来,场面如此隆重,人是那么多。
国家有幸出现了一位明主,就要兴盛,重新开始建设国家。
而石亨将军的功绩应该被朝廷记住,这样的战功是天下少有。
可是现在他的战功没有人记得,让人心寒,将来还怎么能有石亨这样的人为国效力,抵御外辱呢?

注释

石将军:石亨,渭南人。
后恃功高,日益骄纵,下诏狱,以谋反罪论斩,死于狱中。
清风店:在今河北省易县。
石亨追瓦剌军于此。
己巳: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
遗镞:留存下来的箭头。
勤王:地方官吏起兵救援危难之中的王朝。
蒙尘:天子出走曰蒙尘,此处指英宗被也先所俘虏。
惨怛:伤痛。
覆:一作“复”。
紫荆关:在今河北省易县的紫荆岭上。
这一年十月,也先挟持明英宗攻陷紫荆关,向北京进兵。
彰义门:京城九门之一。
当时瓦剌军曾攻彰义门,被明军击退。
于尚书:即于谦。
石家官军若雷电,天清野旷来酣(hān)战。
岂保:怎能保。
野人:乡下人。
旌旄,泛指军中旗帜。
追北:追逐败逃的敌人。
北,败北,这里这里作名词用。
父子英雄:指石亨及其侄石彪。
单于:本为匈奴最高首领称号,此处借指瓦剌部首领。
倒马关:在今河北省唐县西北。
羯奴:这里是对瓦剌的蔑称。
飞狐道:又名飞狐关,在今河北涞源县和蔚县交界处。
嫖姚将:指霍去病。
汉武帝时,霍去病为嫖姚校尉,前后六此击败匈奴,官拜骠骑将军,封冠军侯。
居庸口:居庸关,在今北京市平昌县西北,为长城重要关口。
迎驾:指瓦剌同意放回英宗,明朝派人迎接英宗回京。
云台:汉代所建高台。
汉明帝为追念前代功臣,曾命人在台上画了邓禹等二十八位大将军的肖像。
杨:指杨弘。
明代保家卫国的功臣之一。
胡:当指鞑靼。
明中叶前后,鞑靼为主要外患。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石将军战场歌》描绘了一段历史场景,通过与父老的交谈,回忆起己巳年间的战事。诗中提到的"店北古战场"和"遗镞勤王字",展现了战争的遗迹和士兵们的忠诚。战斗激烈,紫荆关头的角声和杀气,以及胡人入侵的烽火,刻画了紧张的战局。

诗人特别赞扬了"内有于尚书,外有石将军"的英勇抵抗,石将军的军队如同雷电般迅猛,最终收复失地,洗净战刀。然而,战争带来的苦难深刻,百姓流离失所,连孩童也饱受战争影响。李晟和元老般的石将军被比作社稷之臣,他们的英勇事迹被后人传颂。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和平的向往,百姓庆祝胜利,牛酒慰劳军队,与汉朝的嫖姚将和唐朝的郭子仪相提并论。诗人感慨岁月流转,曾经的英雄已逝,呼唤能有更多像杨石这样的英雄保卫边疆。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战争残酷的描绘,也有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以及对国家中兴的期盼,体现了明朝文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

收录诗词(2163)

李梦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迁居开封,工书法,得颜真卿笔法,精于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

  • 字:献吉
  • 号:空同
  • 籍贯:庆阳府安化县(今甘肃省庆城县)
  • 生卒年:1472-1530

相关古诗词

早朝偶作

曙色初临五凤城,建章宫外听啼莺。

红依御水桃花净,绿压宫墙柳叶生。

退食从容当日午,趋朝迟暮自天明。

潞河南下归舟急,不尽池塘春草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登大丰山

万仞云峰护一山,九天风露透衣寒。

固知仙境多灵迹,莫向枰棋着意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汴州怀古

花石今何在,孤城涕泪中。

金梁桥上月,偏照宋遗宫。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东]韵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其二)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