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

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

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

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皇帝回驾游览这吉祥之地,放眼尽享这美好的清晨。
佛寺的钟声交织成二重奏,佛法如日照般普照,如同双轮运转不息。
远处的佛塔仿佛承接了天露,天花烂漫,春意几乎触手可及。
尚未成熟的兰草还很细小,没有柳絮的柳树展现出清新之态。
月亮的光环低垂在寺庙之上,斑驳的光影在风中摇曳的竹林间散乱。
面对此景,心中留下无尽遐想,超脱凡尘,心境更加悠远。

注释

回銮:皇帝返回京城。
福地:吉祥、有福气的地方。
极目:尽目力所及,放眼远望。
芳晨:美好的早晨。
梵钟:佛寺的钟。
交二响:指钟声交织在一起,可能指两座寺庙的钟声同时响起。
法日:比喻佛法如太阳般光明普照。
双轮:佛教中常用来比喻佛法的传播和轮回。
宝刹:对佛寺的美称。
遥承露:形容佛塔高耸,仿佛能接到天上的露水。
天花:佛教中指天上散落的花,比喻美妙的事物。
近足春:春天的气息似乎就在脚下,形容春意浓厚。
兰犹小:兰花还未完全长大。
无丝柳:没有柳絮的柳树,指早春时节的柳树。
圆光:指月亮的光环。
月殿:可能指代寺庙或月宫,这里喻指景色优美之地。
碎影:斑驳的光影。
风筠:风吹动的竹子。
对此:面对这样的景象。
留馀想: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遐想。
超然:超脱世俗。
离俗尘:远离尘世的烦恼。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皇帝对佛教寺庙的参拜之旅,表达了他对宗教信仰和自然美景的赞赏。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精巧的对仗,显示出作者在文学上的造诣。

"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 这两句描写皇帝驾临一个吉祥之地,极目远眺享受着早晨的美景。"梵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 描述了寺庙中的梵钟声与佛教仪式中法轮的转动相互呼应,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 中,“宝刹”指的是寺庙中的宝顶或塔刹,而“承露”则形象地表达了清晨露水滋润之意。"未佩兰犹小,无丝柳尚新" 这两句诗通过未开的兰花和刚发芽的柳树,描绘出初春的生机与希望。

"圆光低月殿,碎影乱风筠" 描述了在夜晚,当月光照耀在寺庙的殿宇上时,那种柔和而又带有几分神秘的美。"对此留馀想,超然离俗尘" 表达了皇帝对于这次参拜经历的深刻感悟,以及他想要超脱世俗纷扰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皇帝游览寺庙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和自然之美的深切体验与内心世界的宁静祥和。

收录诗词(108)

李世民(隋末唐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 生卒年:599年-649年

相关古诗词

琵琶

半月无双影,全花有四时。

摧藏千里态,掩抑几重悲。

促节萦红袖,清音满翠帷。

驶弹风响急,缓曲钏声迟。

空馀关陇恨,因此代相思。

形式: 排律 押[支]韵

登三台言志

未央初壮汉,阿房昔侈秦。

在危犹骋丽,居奢遂役人。

岂如家四海,日宇罄朝伦。

扇天裁户旧,砌地剪基新。

引月擎宵桂,飘云逼曙鳞。

露除光炫玉,霜阙映雕银。

舞接花梁燕,歌迎鸟路尘。

镜池波太液,庄苑丽宜春。

作异甘泉日,停非路寝辰。

念劳惭逸己,居旷返劳神。

所欣成大厦,宏材伫渭滨。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

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

临波无定彩,入隙有圆晖。

还当葵藿志,倾叶自相依。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赋得夏首启节

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

黄莺弄渐变,翠林花落馀。

瀑流还响谷,猿啼自应虚。

早荷向心卷,长杨就影舒。

此时欢不极,调轸坐相于。

形式: 排律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