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

彼岸闻山钟,仙舟过苕水。

松门入幽映,石径趋迤逦。

初月开草堂,远公方觏止。

忘言在闲夜,凝念得微理。

泠泠功德池,相与涤心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翻译

彼岸传来山寺钟声,仙舟轻驶过苕溪水面。
进入松木门,映入幽深静谧,石板小路蜿蜒曲折。
初升的月亮照亮了草堂,远方的高僧刚抵达这里。
在宁静的夜晚忘却言语,深思中领悟到微妙的道理。
清冷的功德池边,我们共同洗涤心灵和耳朵。

注释

彼岸:对岸,远处。
仙舟:想象中的仙人乘坐的船。
苕水:地名,指苕溪。
松门:松木制作的大门。
幽映:幽深的映照。
迤逦:曲折连绵。
初月:刚刚升起的月亮。
远公:泛指有德行的高僧。
觏止:相遇,到达。
微理:微妙的道理,哲理。
泠泠:形容清凉的声音。
功德池:佛教中用于洗涤罪恶的池塘。
涤心耳:净化心灵和耳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幽雅的佛教精舍景象。诗人通过耳边传来的山钟声,想象着仙舟在苕水上轻航,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松门映入幽深之处,石径蜿蜒曲折,进一步增添了场景的神秘感。

诗人提到“初月开草堂”,可能是在描述精舍中的一处庭院,在初升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宁静。远公即是佛教中的高僧,对于他的尊称,表明了诗人对他修为的敬仰和期待。

夜深人静时,诗人沉浸在忘言之中,那种境界超脱世俗纷扰,只留下微妙的情理。最后,“泠泠功德池”描绘了一处清澈见底的水景,而“相与涤心耳”则是说在这样的环境中,与高僧共同净化心灵,如同洗涤尘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摹和对佛理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内心平静的向往。

收录诗词(435)

钱起(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 字:仲文
  • 籍贯:吴兴(今浙江湖州市)
  • 生卒年:722?—780年

相关古诗词

寻华山云台观道士

秋日西山明,胜趣引孤策。

桃源数曲尽,洞口两岸坼。

还从冈象来,忽得仙灵宅。

霓裳谁之子,霞酌能止客。

残阳在翠微,携手更登历。

林行拂烟雨,溪望乱金碧。

飞鸟下天窗,袅松际云壁。

稍寻玄踪远,宛入寥天寂。

愿言葛仙翁,终年鍊玉液。

形式: 古风

早渡伊川见旧邻作

鹍鸡鸣早霜,秋水寒旅涉。

渔人昔邻舍,相见具舟楫。

出浦兴未尽,向山心更惬。

村落通白云,茅茨隐红叶。

东皋满时稼,归客欣复业。

形式: 古风

江行无题一百首(其九十七)

高峰有佳号,千尺倚寒松。

若使炉烟在,犹应为上公。

形式: 五言绝句

自终南山晚归

采苓日往还,得性非樵隐。

白水到初阔,青山辞尚近。

绝境胜无倪,归途兴不尽。

沮溺时返顾,牛羊自相引。

逍遥不外求,尘虑从兹泯。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