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偈(其一三三)

俗务不废作,内秘贪心学。

世上假名闻,超然总莫着。

息念三界空,无求出五浊。

法报皆圆满,意根成正觉。

若能如此修,轮王亦不博。

形式: 偈颂

翻译

日常事务仍需处理,内心深处贪婪学习佛法。
世间虚名如浮云,超脱世俗不应执着。
放下一切念头,明白三界皆为空,不求于混浊尘世。
修行使法度和因果都达到完美,心意根部成就正等觉悟。
如能这样修炼,即使是转轮圣王也无法与之相比。

注释

俗务:日常生活琐事。
废:停止。
内秘:内心深处。
贪心:过度追求。
学:学习。
假名:虚假的名声。
闻:听闻,了解。
超然:超脱世俗。
莫:不要。
息念:放下念头。
三界:佛教中的欲界、色界、无色界。
空:空性,无常无我。
五浊:佛教中指人间的五种污染。
法报:佛法中的因果法则。
圆满:完备,达到顶点。
意根:心意的根本。
正觉:正等觉,觉悟。
修:修炼,修行。
轮王:古印度神话中的转轮圣王。

鉴赏

这首诗作是唐代和尚庞蕴所作,属于佛教修行的诗歌。诗中传达了出世脱俗、清净心灵的宗教理念。

"俗务不废作,内秘贪心学。" 这两句表明虽然外在的俗务工作没有废弃,但内心却隐藏着对佛法的渴望和学习,这是修行者对世间名闻的超脱态度以及对佛法的向往。

"世上假名闻,超然总莫着。" 这两句则指出世间的一切名闻都是虚幻不实,作为修行者应当超脱这些世俗的束缚,不被其所牵绊。

"息念三界空, 无求出五浊。" 这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佛教中的宇宙观,认为所有现象都是空幻无常。而“五浊”则是指世间的五种污染(即烦恼),包括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和命浊。诗中表达了通过息灭妄念,超脱三界和五浊之想。

"法报皆圆满,意根成正觉。" 这两句强调修行的成果,即佛法的果报都能圆满实现,而内心的根本(即意根)也能够达到正确的觉悟。

"若能如此修,轮王亦不博。" 最后一句表明如果能够这样修行,就连作为国王转轮的轮回生死都不再追求了,这是对佛法修行成果的极高评价。

总体来看,此诗通过简洁庄重的语言,展示了一种深厚的宗教情怀和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收录诗词(204)

庞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诗偈(其一三四)

五蕴若实有,则合有色形。

五蕴若实无,则合无形声。

祇为假名字,所以妄来停。

若了名相空,事尽总惺惺。

心王无障碍,摆拨三界行。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三五)

我是凡夫身,乐说真如理。

为性不悭贪,常行平等施。

凡夫事有为,佛智超生死。

作佛作凡夫,一切自繇你。

形式: 偈颂

诗偈(其一三六)

耳闻无相理,眼空不受色。

鼻嗅无相香,舌尝无相食。

身着无相衣,竟随无相得。

心静越诸天,神清见弥勒。

十方同一乘,无心记南北。

形式: 偈颂 押[职]韵

诗偈(其一三七)

更无别路超生死,前佛后佛同一般。

舒即周流十方刹,敛时还在一毛端。

形式: 偈颂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