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曾公权

超世功名子有凭,过人才艺我何曾。

诗书废忘难支敌,门馆光华怯再登。

捐弃妻儿逃世累,扫除须发伴禅僧。

待君持节东南日,试问当年杜伯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你有超越世人的功名作为依靠,我的才华出众又何尝有过之
沉迷于诗书却难以抵挡生活的困苦,家中的光彩让我害怕再次面对
舍弃妻儿以逃避世间的纷扰,剃发出家与僧人相伴
等到你手持节杖,东南之地需要你的那一天,问问自己是否还记得当年的杜伯升

注释

超世功名:超越世人的功绩和名声。
子有凭:你有所凭借。
过人才艺:出众的才能和技艺。
我何曾:我何尝有过。
诗书废忘:沉迷于诗书以至于忘记。
难支敌:难以抵挡生活的压力。
门馆光华:家中的荣耀。
怯再登:害怕再次面对。
捐弃妻儿:舍弃妻子和孩子。
逃世累:逃避世间的烦恼。
扫除须发:剃发出家。
伴禅僧:与僧人一起生活。
持节东南日:在你执掌节杖,东南之地需要你的时候。
试问:问问自己。
当年杜伯升:当年的杜伯升,可能指的是有类似经历的人。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写给曾公权的一首赠别诗。诗中,诗人首先表达了对曾公权超凡功名和出众才艺的赞赏,认为他在这些方面有着显著的成就。接着,诗人感慨自己在学问和才情上无法与之相比,暗示了对自己才能的自谦和对曾公权的敬仰。

诗中提到“诗书废忘难支敌”,意味着曾公权的学识深厚,连诗书都难以抵挡其才华。而“门馆光华怯再登”则描绘了曾公权家中的学术氛围极其浓厚,让诗人感到自己的不足,不敢轻易再去拜访。

诗人进一步描述曾公权为了摆脱世俗的牵累,选择了出家为僧,捐弃妻儿,这显示了他的决绝和对清静生活的追求。最后,诗人以期待的口吻祝愿,当曾公权在东南地区施展才华,如同古代的杜伯升一样有所作为时,希望有机会向他询问人生的道路。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赞美,既表达了对曾公权的钦佩,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才情的反思和对曾公权未来的期许。

收录诗词(750)

陈师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字无己,汉族。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 字:履常
  • 号:后山居士
  • 籍贯:彭城(今江苏徐州)
  • 生卒年:1053~1102

相关古诗词

寄答李方叔

平生经世策,寄食不资身。

孰使文章著,能辞辙迹频。

帝城分不入,书札诇何人。

子未知吾懒,吾宁觉子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寄答泰州曾侍郎

千里驰诗慰别离,诗来吟咏转悲思。

静中取适庸非计,林下相从会有时。

生理只今那得说,交情从昔见于斯。

含毫欲下还休去,怀抱何由得细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寄答颜长道(其一)

薄命犹多难,浮生未定居。

故人忧已矣,千里问何如。

白发羞明镜,青灯怯细书。

不曾知史馆,何用索枯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寄酬咸平朱宣德

冥冥超世网,蔚蔚秀儒林。

他日熟看面,今诗初得心。

白头无故意,异代有同音。

绠短徒施巧,终然莫汲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