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昭时思阁

孤丘锁千岑,层阁跨云起。

永怀霜露思,时未荐醪醴。

钦宗贵收族,蛰蛰神亦喜。

故令傲霜根,骈枝复连理。

黄侯渥洼种,一跃不容拟。

庆源如归墟,万壑自奔止。

终见君子乡,乃是鸣珂里。

形式: 古风

翻译

孤独的山丘守护着千座山峰,层层楼阁高入云端。
永远怀念霜露中的思绪,但时机还未到举行献酒的仪式。
钦宗皇帝重视家族团结,万物蛰伏也感到欣喜。
因此让坚韧的霜雪之根,枝叶相连如同并蒂莲。
黄侯如同渥洼池的良驹,一跃之间无人能及。
庆源之地如同回归的深渊,万条山谷水流汇聚于此。
最终我看到了君子的故乡,那便是鸣珂里的地方。

注释

孤丘:孤独的山丘。
千岑:千座山峰。
永怀:永远怀念。
霜露:霜降露凝。
荐醪醴:献酒的仪式。
钦宗:宋朝皇帝赵桓的庙号。
蛰蛰:形容万物潜伏不动。
傲霜根:坚韧耐寒的根部。
骈枝:并生的枝条。
黄侯:对人的尊称,可能指某位显赫人物。
渥洼种:比喻杰出人才。
庆源:吉祥的源泉。
归墟:神话中的大海渊。
鸣珂:古代马饰,这里代指贵族或君子的居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深高远的山林景象,充满了古典文学中对自然美景的浪漫想象。"孤丘锁千岑"一句,就为我们勾勒出一个雄伟而又神秘的山峰轮廓,它们仿佛将天地间的一切都紧紧锁住。在这种环境里,"层阁跨云起"则更增添了一份超凡脱俗之感,让人感觉到诗人对这片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然而,这种赞美并非仅停留在表面上。"永怀霜露思"一句,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愁与思念,仿佛他对这份清冷孤寂有着特别的情感。而"时未荐醪醴"则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疏离或不满,他似乎更愿意沉浸在这种超然物外的自然之中。

接下来的几句,"钦宗贵收族,蛰蛰神亦喜。故令傲霜根,骈枝复连理。黄侯渥洼种,一跃不容拟。"则描绘了一幅神仙家园的图景,其中充满了古代神话中的元素,如收族、神仙等,这些都是诗人对美好境界的一种向往。

最后,"庆源如归墟,万壑自奔止。终见君子乡,乃是鸣珂里。"几句,则将这种超然物外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和谐共存相结合,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宁静与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神仙境界的向往,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它不仅展示了一种审美的情怀,更透露着诗人内心深处的一种超越世俗、追求永恒的心灵状态。

收录诗词(237)

杨时(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武夷

函关崎嵚走秦鹿,天下并逐争群雄。

抉云翻空鳌足折,黔黎窜伏如寒蛩。

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犹有高人踪。

龙泓东注海波涌,玉女翠拥秋云松。

赤霄真骨写虚壁,通泉凡笔惭非工。

藏舟浮梁跨绝壑,隐见似与天潢通。

当时鸡犬不复见,窠岩依旧烟霞笼。

我来秋杪月既望,尚有幽菊埋榛丛。

天容洗净雨新霁,云幕四卷清无风。

掀篷进棹穷异境,注目想见流残红。

回船杖屦蹑幽径,松竹窈窕环琳宫。

翠琬温辞耀华衮,金榜大字缠交龙。

自怜病骨挂尘网,幔亭高会何由逢。

解衣归卧玉琐碎,仰看明月穿疏篷。

形式: 古风

童氏必大亭

迢遥武夷翁,霞衣烂朝日。

作亭依云根,旷望兹焉息。

仙游去不返,孤丘已陈迹。

身虽隶编齐,贻谋有遗则。

庆流终必大,名亭以为识。

伊昔晋公堂,三槐手亲植。

扶疏满庭阴,貂蝉映圭璧。

默视天人际,召应齐吕律。

闾门容轩车,兹理固可必。

终见童氏里,鸣珂声赫奕。

形式: 古风

谢詹司业送酒

郑公负才名,流落四十年。

高视隘八荒,天寒坐无毡。

忘形赖司业,时与送酒钱。

嗟予樗栎材,臃肿世所捐。

云何附青云,拜赐追前贤。

开壶对青樽,内愧颜腼然。

公乎廊庙姿,直干上参天。

袨服群娃宫,不虞姑争妍。

骅骝误一蹶,万里终腾骞。

朝燕暮刷越,驽马安能先。

玉莹本无瑕,宁须事磨镌。

宣室久虚席,兹行定详延。

陋儒气填臆,感慨聊自宣。

辱惠不知报,强歌成短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遣兴

嵩华千仞立,不碍天地宽。

泾渭清浊流,不离海波澜。

人生过眼万事役,记忆细故真童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