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三月二日取道毗陵同梁壶山携葛涧周卫诸生游张公洞遂憩茂潭别院

乐事分行役,矧兹及暮春。

携我诸友生,沿流问真源。

独行罨溪渚,澄心茂潭渊。

举袂引天风,飘忽扫浮云。

窈窕访名洞,怪石罗前陈。

苟非有自胜,谁能不伤神。

鬼幻亦云凿,天工何太勤。

顾谓二三子,反观而自然。

前行诣虚敞,高明生冥玄。

入室贵三昧,升堂庶有闻。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暮春时节,与友人一同游览张公洞的愉悦经历。首句“乐事分行役,矧兹及暮春”表达了作者对这次旅行的喜悦之情,正值春末,景色宜人。接着,“携我诸友生,沿流问真源”,描述了他们沿着水流探寻源头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独行罨溪渚,澄心茂潭渊”两句,展现了作者独自漫步于溪边,内心宁静,目光投向深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随后,“举袂引天风,飘忽扫浮云”,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与自然和谐共处,仿佛能驾驭天风,驱散云雾,象征着心灵的自由与纯净。

“窈窕访名洞,怪石罗前陈”描绘了他们深入幽静的洞穴,眼前怪石林立的奇景,既神秘又壮观。接下来,“苟非有自胜,谁能不伤神”表达了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的震撼与感慨,同时也暗示了个人修为的重要性。

“鬼幻亦云凿,天工何太勤”两句,赞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叹其创造之精妙。最后,“顾谓二三子,反观而自然”提醒同伴们要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然。

“前行诣虚敞,高明生冥玄”描述了他们继续前行,到达了一个空旷明亮的地方,这里充满了神秘与智慧的气息。“入室贵三昧,升堂庶有闻”则强调了深入学习与领悟的重要性,只有达到内心的平静(三昧),才能真正理解并传播知识。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也蕴含了对个人修为、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收录诗词(1594)

湛若水(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 字:元明
  • 号:甘泉
  • 籍贯:广东增城
  • 生卒年:1466—1560

相关古诗词

将游句曲洞天以公程促还南雍寄曹宪佥时范

怅望三茅峰,公程妨迂陆。

令我归璧水,夜夜梦句曲。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游胜泉寺

驱车暂出郭,已远朝市喧。

更寻万泉源,洗我耳中尘。

岂止耳中尘,因可清心神。

安得挽天瓢,一洗世间氛。

尘氛既已尽,天地皆回春。

形式: 古风

芳懋堂

尔家昆山旁,昆山多琳琅。

神彩曜天地,后先互相光。

闻有五色鸟,习习来回翔。

凤毛今三世,羽翼日以长。

名门与山高,高榜芳懋堂。

堂前何所有,兰桂交芬芳。

主人世积善,嘉祉流无疆。

孙曾传豸斧,云仍执谏章。

正直以忠厚,鹰鹯为鸾凰。

何以为芳懋,家学世孔臧。

何以学孔臧,凤德兰桂香。

此学自元凯,济美今高阳。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九日同诸贤登高甘泉山(其二)

泉山一方高,其高能几何。

不能千尺耳,罗浮之丘阿。

罗浮自海岸,万丈突巍峨。

以顶等高卑,未知孰为多。

此山系望远,地位累坡陀。

此山可远望,紫气腾冲和。

望之已可爱,而况来登歌。

即事既已高,万丈如吾何。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