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安以青山草堂诗见贻寄题一首

城里有佳山,沈霾如许久。

浑沦气色疑未分,恰似精华今始剖。

刘郎本自天台流,今来却是云山友。

城郭劳劳到者稀,扪历方知岩岫陡。

前山如揖复如趋,中岭峨然似拱受。

万瓦鳞鳞睥睨间,炊烟几缕萦林薮。

峰头古木不知年,阴森或有精灵守。

閟林黝壑悄无人,偕游必与烟霞耦。

刊木随方借卜居,小构茆亭仅数肘。

镌石磨崖记岁年,我与山灵良匪偶。

岭上白云堪赠谁,缄题为寄中林某。

剩水溪头侬是家,薄有园庐宽似斗。

非无圭山一片翠,望里迢迢隔窗牖。

君今振衣千仞岗,笑我红尘地下走。

纸上分明寄卧游,云关有路何时叩。

看君不是山泽癯,广额棱棱河似口。

暂尔云山狎主盟,它日移文君讶否。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卷,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刘仲安所居青山草堂的静谧与自然之美。首句“城里有佳山,沈霾如许久”便已点出主题,将城市的喧嚣与山中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引人入胜。

接着,“浑沦气色疑未分,恰似精华今始剖”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形容山中景色如同天地初开,蕴含着未被世俗侵扰的原始精华,展现出一种清新脱俗的自然风貌。

“刘郎本自天台流,今来却是云山友”则通过典故,暗示刘仲安虽来自远方,却与山中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山的知己。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是古代文人追求的理想境界。

“城郭劳劳到者稀,扪历方知岩岫陡”描绘了城市与山间的对比,强调了山中生活的独特与珍贵。而“前山如揖复如趋,中岭峨然似拱受”则通过生动的拟人化手法,赋予山峦以动态美,仿佛它们在欢迎来访者。

“万瓦鳞鳞睥睨间,炊烟几缕萦林薮”一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山中人家的生活场景,既有烟火气息,又不失自然野趣。而“峰头古木不知年,阴森或有精灵守”则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神秘与古老。

“閟林黝壑悄无人,偕游必与烟霞耦”表达了与自然的亲密无间,以及对山林深处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刊木随方借卜居,小构茆亭仅数肘”则展示了刘仲安在山中建造简陋居所的过程,体现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镌石磨崖记岁年,我与山灵良匪偶”表明了诗人与自然界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岭上白云堪赠谁,缄题为寄中林某”则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与他人分享这份美好。

最后,“剩水溪头侬是家,薄有园庐宽似斗”再次强调了山中生活的简朴与自在。“非无圭山一片翠,望里迢迢隔窗牖”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山中景色的独特与珍贵。“君今振衣千仞岗,笑我红尘地下走”表达了对朋友隐逸生活的羡慕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整首诗通过对刘仲安所居青山草堂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是一首充满哲思与情感的佳作。

收录诗词(1344)

李之世(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赠琴僧

古桐斑驳冰纹断,雪色湖丝七缕绊。

凭将指下悟禅机,轻霜拂林秋籁微。

梵语清圆呗音细,吾师传琴即传偈。

身如槁木心如灰,一派清声空里曳。

形式: 古风

余以怪石两枚赠平子五年于兹矣今来过访袖出相示摩弄之馀辄赋短章

长河淘出璚砂粒,纤指螺纹绾细发。

琉璃潋滟珠光明,净滑擘开安榴核。

绀绿铜柈贮碧漪,照胆光丝凛寒骨。

青逼摩尼映法筵,借与刘郎供古佛。

乞来圣水浴云根,散香多在维摩室。

休言超劫出污坭,前身恰是中林物。

五年重饮剩溪水,石共点头私作语。

分明记得旧精魂,前度刘郎从此去。

形式: 古风

戏作调文起兼以自嘲

银蒜押帘镇绣箔,宝篆烟馩罩翠幕。

公子兰房深又深,玉绨半臂犹嫌薄。

屏外酸风刮刮寒,玉围遮煖排香阁。

蜃窗光送日曈曈,梦中犹抱玉玲珑。

美人香额初描黛,何郎粉面半流红。

热情偎得如炽炭,仙袖飘来尚倚风。

中林措大竹方床,梅花帐里伴蟾光。

休云冷落鸳鸯债,省得金钱买药王。

形式: 古风

高台古树行为区茂对昆玉作其树先大夫手植也

此树生来如许久,闻道台成树已有。

树根入土知几深,土面蟠根已半朽。

暗想累台覆土时,根株著土一齐移。

台高不改旧规格,树古年年发新枝。

五马门前一径深,森森台畔表乔林。

为言世远思培植,更筑崇基护绿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