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从弟道秀别诗

参差生密念,踯躅行思悲。

悲思恋光景,密念盈岁时。

岁时多阻折,光景乏安怡。

以此苦风情,日夜惊悬旗。

登山临朝日,扬袂别所思。

浸淫旦潮广,澜漫宿云滋。

天阴惧先发,路远常早辞。

篇诗后相忆,杯酒今无持。

游子苦行役,冀会非远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心中杂乱生出万千思绪,步履蹒跚中满是哀伤。
哀伤与思念缠绕着美好时光,繁复的心事充盈了年月。
岁月里多是坎坷曲折,美好的光景中少有安宁愉悦。
因此在风土人情的苦楚中,日夜都为悬挂的心如旗帜般飘摇不定。
登高望向朝阳,挥袖告别心中的思念。
晨起潮水渐涨泛滥,夜幕云气弥漫滋润。
天色阴沉怕耽误启程,路途遥远总要提前话别。
离别后以诗篇寄托回忆,而今手中无酒难以慰藉。
漂泊的游子苦于旅途劳顿,期盼相聚不会太过遥远。

注释

参差:杂乱不齐,形容思绪纷乱。
密念:密集的思绪,此处指频繁的思念。
踯躅:徘徊不前,此处指步履沉重。
行思悲:行走间满是悲伤的情绪。
悲思:悲伤的思念。
恋光景:留恋美好的时光。
光景:光阴,时间。
岁时:时间,年月。
岁时:岁月,时间的流逝。
阻折:阻碍和挫折。
安怡:安宁愉快。
以此:因此。
苦:承受,经历。
风情:风土人情。
日夜:日以继夜。
悬旗:比喻心情不安,如同旗帜在风中飘摇。
登山:登高山。
临朝日:面向朝阳。
扬袂:挥动衣袖,表示告别。
别所思:告别心中所思念的人或事物。
浸淫:逐渐扩展,此处形容潮水蔓延。
旦潮:早晨的潮水。
广:广阔,泛滥。
澜漫:水势盛大貌,此处形容云气弥漫。
天阴:天空阴沉。
惧:担心。
先发:提前出发,喻指急于上路的心情。
路远:路程遥远。
常早辞:常常早早地告别。
篇诗:诗篇。
后相忆:之后相互怀念。
杯酒:饮酒,此处象征相聚的欢乐。
无持:没有,无法拥有。
游子:远离家乡的人,旅行者。
苦行役:旅途劳苦。
冀会:希望相聚。
非远期:不会太久远,期望不久就能相见。

鉴赏

这首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的《送从弟道秀别诗》。诗歌表达了对亲人离别的深情和不舍,以及对于未来重逢的渴望和祝愿。

"参差生密念,踯躅行思悲。" 这两句描绘出一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参差与踯躅都是形容心情郁结、步履不稳之态,显示了诗人在离别时的内心世界极为沉重和不安。

"悲思恋光景,密念盈岁时。" 这两句强调了对逝去光阴的留恋,以及时间流转带来的深厚情感积累。

"岁时多阻折,光景乏安怡。以此苦风情,日夜惊悬旗。" 这四句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人生旅途中种种阻挠和无常的忧虑,以及这种忧虑如何成为他内心深处无法摆脱的痛苦。

"登山临朝日,扬袂别所思。浸淫旦潮广,澜漫宿云滋。" 这四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如登山、晨曦、大江之水、流动的云彩等,抒发了诗人对远方离去亲人的深切怀念和不舍。

"天阴惧先发,路远常早辞。篇诗后相忆,杯酒今无持。游子苦行役,冀会非远期。" 最后的四句则是诗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分别的担忧,以及对未来的重逢之愿望的一种表达。在这里,他希望通过留下的文字来维系彼此的情感纽带,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能够相聚的渴望。

这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是一篇表达离别之痛与思念深重的佳作。

收录诗词(202)

鲍照(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 字:明远
  • 生卒年:约415年~466年

相关古诗词

送别王宣城诗

发郢流楚思,涉淇兴卫情。

既逢青春献,复值白蘋生。

广望周千里,江郊蔼微明。

举爵自惆怅,歌管为谁清。

颍阴腾前藻,淮阳流昔声。

树道慕高华,属路伫深馨。

形式: 古风

送盛侍郎饯候亭诗

沾霜袭冠带,驱驾越城闉。

北临出塞道,南望入乡津。

高墉宿寒雾,平野起秋尘。

君为坐堂子,我乃负羁人。

欣悲岂等志,甘苦诚异身。

结涕园中草,憔悴悲此春。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酒后诗

晨节无两淹,年意不俱处。

自非羽酌欢,何用慰愁旅。

形式: 古风 押[语]韵

望水诗

刷鬓垂秋日,登高观水长。

千涧无别源,万壑共一广。

流驶巨石转,湍回急沫上。

苕苕岭岸高,照照寒洲爽。

东归难忖恻,日逝谁与赏。

临川忆古事,目孱千载想。

河伯自矜大,海若沈渺莽。

形式: 古风 押[养]韵